1992年红山口会议被看作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开端,1994年甲A联赛职业化开始,2004年甲A联赛改制为中国超级联赛。山东鲁能泰山足球学校早在1998年就开始筹建,正式成立于1999年,在成立2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鲁能足校为中国足球培养了数百名优秀球员,也算是见证了中国足球的青训发展和职业化改革历程。

张海涛,1970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94年年仅24岁的张海涛因伤退役,后来张海涛投身于教练事业,参与筹建了鲁能足校的选址招生等一系列工作,曾经担任过中国女子国家足球队的主教练。作为一名球员、一名教练,张海涛对中国足球无疑是相当了解的,在本期的《鲁训侃球》节目中,张导就在中国足球职业化背景下,将中国青训尤其是鲁能青训的发展为我们娓娓道来。

在足校和职业俱乐部青训出现以前,为中国足球培养后备人才的方式和其他项目并无二样——体工大队。每个足球发达的地区,比如山东青岛、济南,都有业余体校的存在。而体校的教练会到学校里去挑选有潜力并且对足球有兴趣的孩子参加业余训练,被挑选出来的孩子中身体素质优秀或者球性突出的球员进一步会晋升到省队(也就是体工大队)里面。

在体工大队有两种队员,一类是领工资有编制的正式队员,而另一类是掏钱的非正式队员。不光如此,对于那些没有被体工大队选上的球员,不仅失去了在体育方面前进的道路,业余体校频繁的专业训练也会使球员荒废了学业。这种模式以行政领导为主,依靠财政拨款,忽视了足球发展的内在规律,缺少力度较大的激励机制,使得中国足球的发展极为缓慢。

鲁能足校成立于1999年,在筹建的过程中同样遭遇了很多困难。桑特拉奇推荐来的可可维奇为足校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各种资源的匮乏让张海涛指导等人遭遇了诸多困难。场地是最大的难题,整个鲁能足校在建设初期只有两块场地:如今依然存在的1号场地和以前老校门左侧的沙土场,1号场地的草坪作为训练场地是极其不合格的,沙土地就被划分成好几片区域,并成为小球员训练的主力场地。每次训练后为了下次的训练,还需要有工作人员人工找平。

另一个让张海涛指导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场地画线,当时场地只有外界,人工画线也是歪歪扭扭。具体到细致的训练,都需要教练员用牌子把训练场地给摆好。现在我们不仅有专业的天然草皮和人工草皮,多块场地还经过了FIFA场地质量认证。而且我们的场地线不仅仅是标准的场地划线,还分了非常非常多的区域,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大的变化,有硬件方面的、更有理念方面的。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个地方都在上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烙印,足球亦不例外,早年间的南北派足球之分便是一种体现。过去的南派足球以广东、上海为代表,南派足球比较注重细节和脚下技术,南方球员的身材相对弱小,他需要通过技术在场上取得优势;北派足球以山东、辽宁和北京为代表,北方球员的身体素质较好,打法就粗犷一点,身体利用的程度就多一点,可能逐渐地形成某个地域的一些特长。

但随着现代足球的发展,尤其是职业青训的兴起,每个足校都开始面对全国招生,不同地区的球员接受统一风格的足球培训和食宿条件,球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差异被无限缩小。

而且现代足球就是要将各种技术特点糅合在一起,正因这样才有如今欧洲足球和南美足球的对比。南美足球也是讲究技术,欧洲国家身体和组织更好。以五大联赛为代表的欧洲最高水平足球都是身体技术结合。现在足球的球员模式化比以前明显了很多,因为追根究底足球还是一种整体运动。

许多人说鲁能足校虽然培养了很多职业球员,但是在顶尖球员的培养上却一直匮乏。其实鲁能青训面临的困境也是中国足球面临的困境。里皮曾经说过:青训方面中国与欧洲最大的差距,就是缺少国际大赛(高水平比赛的)的历练。欧洲年轻球员亮相大赛时间通常较早,丰富的高质量比赛有利于球员成长;而中国年轻球员缺乏比赛经验,这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鲁能青训的最大弊端,那就是年轻球员缺少大赛的历练。以韩鹏、周海滨、王永珀等人为例,鲁能青训建校初期培养的球员质量出色,当时一线队的前后两任主教练涅波和图巴敢于使用年轻球员,让他们在顶级联赛和亚冠比赛中早早就得到大赛的历练。看起来他们是牺牲了亚冠成绩甚至是联赛成绩,却为鲁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主力球员,这也是鲁能在那几年成为中超霸主的根本原因所在。后来的1993一代也算是在职业生涯关键的涨球时期经历了中乙的磨炼。

另一方面是鲁能培养的球员个人特点不够突出。青训应该针对球员的个人特点设计他的训练内容,把球员的个人特点根据场上的位置捏合到一个整体上,从而发挥他在球队中最大的作用,形成一个整体与个人相结合的足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