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正式开园。从去年1月10日签署合作协议至今,这所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再一次刷出了我市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加强校地合作的新速度。目前,该研究院已引进13支共计百余人的科研团队,与宁波11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家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3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展开合作,形成“边建设、边科研、边产出”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弥补宁波研发能力和创新人才不足的发展“短板”。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心怡 通讯员 王虎羽 郑慧慧

两院院士和行业大咖成为智囊团成员

大连理工大学建校于1949年4月,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都是该校的优势学科。这次在宁波建设研究院,实际上也依托了本部的优势资源。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惠晓丽告诉记者:“大连理工大学学校科教资源与宁波地方产业高度契合,双方合作可以说是科教与产业的互补融合。我们在17个一级特色优势学科之上,不仅建设了研究院的五大创新中心,还设立了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支机构。”

据了解,这五大创新中心分别是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技术,新材料与成型技术,信息、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与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中的10个产业集群融合互动。

值得注意的是,除却信息、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尚在物色首席科学家之外,其他4个创新中心已与两院院士和行业大咖牵手,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孝军、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蹇锡高等都已加入研究院的智囊团。

优势学科与宁波本地产业融合互动

围绕五大创新中心,研究院还依托本部的优质科教人才资源,采取专兼职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筑巢引凤,以大连理工大学领军人物、核心人物为先导人才,打造本土化的高水平人才团队,使大连理工大学的技术优势、技术积累,在宁波“生根开花”。

海洋装备强度分析与创新设计团队在教授阎军的带领下,多年来已经摸索出了一套在复杂海洋环境下针对以柔性管道、海洋电缆/脐带缆、浮式平台系泊系统、抗冰平台、海洋风电等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进行结构设计、实验验证、工程应用的技术,正好与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所精耕的领域相契合。

事实上,两者的合作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东方电缆承接了国家863计划课题“水下生产系统脐带缆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这是东方电缆第一次与中海油研究总院、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接触。

据东方电缆海洋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陈凯介绍,脐带缆集电力、液压动力、化学注入、通讯数据传输于一体,还要满足复杂海况的动态响应要求,其材料的强度、抗腐蚀和抗渗透性要求极高,是海底油气勘探、深海生产必需的一种特殊电缆,国内市场长期以来一直被国外产品所垄断。

“我们历时3年终于研发出了适合于1500米水深的脐带缆,脐带缆国产化不但让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摆脱了长期依赖进口电缆的局面,也可为今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提供大量可替代进口的国产电缆。”

宁波速度背后的“宁波温度”

2019年1月10日,宁波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5个月后,大连理工大学正式发文成立宁波研究院;同年8月,研究院改扩建项目工程立项;2020年1月3日开工建设,11月底整体完成验收交付,团队、设备进场,12月5日开园……这是宁波速度。

宁波速度背后还有“宁波温度”。在团队引进和产研合作上,宁波更是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在今年相关人才项目评选前,宁波市、江北区两级科技局等相关部门专程赶赴大连理工大学进行政策宣介,一对一地对团队和人才进行申报辅导。最终,共有4个团队入选,入选率在全市前列。

同时,宁波各单位、部门积极为研究院与企业、协会、机构对接合作牵线搭桥,助力研究院“走出去”“沉下去”,尽快融入宁波企业和产业。目前,研究院已与金田铜业、贝发、中科毕普拉斯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吉利、海天、爱柯迪以及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市铸造行业协会等签订合作协议。

诸如此类在研究院“边建设、边科研、边产出”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都在一次又一次的现场办公中得以解决。这也让惠晓丽不胜感慨:“到宁波后,我真切感受到了这里的务实和高效,像服务专班的组建、揭榜挂帅、一对一‘妈妈式’的精准服务,都让我们感到惊喜。”

来源:现代金报

申明:本文版权归原著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