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漢戰爭的歷史中,一直有一個未解之謎,那就是劉邦與項羽的年齡差距。

關於劉邦的年齡,至少有兩種記載,一種來自後人對《史記》的註釋,認爲劉邦生在秦昭王51年,駕崩時62歲;一種來自後人對《漢書》的註釋,認爲劉邦42歲時即位,駕崩時53歲。兩種記載相差9歲。

按照劉邦年齡的兩種不同說法,對比《史記·項羽本紀》中對項羽年齡的記載,劉邦與項羽的年齡差距,也存在着兩個不同的結果,那就是,劉邦比項羽年長24歲或15歲。

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這種10歲以上的年齡差距,都會讓人產生一個刻板印象,那就是劉邦老奸巨猾,項羽少不更事,楚漢戰爭也就成了老油條VS小鮮肉的故事,並最終印證了“薑還是老的辣”“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等一系列民間真理。

然而,日本學者佐竹靖彥認爲,劉邦與項羽之間,年齡並不懸殊,他們之間可能僅有5歲的年齡差距。對於這一觀點,他在自己的著作《劉邦》中進行了詳細闡述,認爲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

楚漢大軍對峙時,劉邦堅壁自守,項羽糧草將盡。爲了逼劉邦出門迎戰,項羽不得不採取一些無恥手段,那就是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綁在案子上,對劉邦揚言,要把劉太公殺掉燉湯。但是,劉邦遠比項羽更無恥,他對項羽喊:“當年咱們一塊兒伺候楚懷王,結爲了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願意把你爹殺了燉湯,那就殺吧,但是,不要忘了分我一杯羹。”

對於劉邦這種無恥的態度,項羽毫無辦法,只得作罷。但是過了幾天,項羽又憋不住了,派人給劉邦遞話,說:“天下兵荒馬亂,主要原因在於你我二人,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單挑,省的天下人爲我們受苦。”對此,劉邦則回應:“我願意與項羽鬥志,他有什麼計謀,我都會應對。但是,鬥勇就免了吧。”

對於項羽提出與劉邦單挑的要求,佐竹靖彥認爲很奇怪,因爲,項羽是西楚的霸王,是勇者的典範,讓他去單挑一位比自己大10多歲,甚至20多歲的長者,實在有損“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形象。因此,項羽與劉邦相差的歲數,不會太大。

第二個原因:

劉邦成爲皇帝后,將父親劉太公接到了皇宮,雖然衣食住行都是頂級配置,充滿着皇家的奢華,但劉太公卻並不開心。劉邦讓別人問劉太公,劉太公說:“我這輩子,就喜歡在老家豐邑和市井中的無賴,一起喝酒、鬥雞、蹴鞠。現在,卻失去了這種生活,所以心中鬱悶。”

爲此,劉邦在長安的東郊,給父親建了一座新豐邑,並把原來豐邑的男女老少全部遷至新豐邑。

對此,佐竹靖彥認爲,從劉太公說話的內容與語氣上,他當時的年齡不會超過70歲,應該在65歲左右。而劉邦有兩個哥哥,按照古代社會哺乳期和不孕期的時長計算,劉太公與劉邦之間應該相差大約26歲。所以,據此推斷,劉邦登基時的年齡,應該小於歷史上那兩種不同的記載,劉邦與項羽之間年齡差距也不會太大。

至於劉邦與項羽到底相差多少歲,佐竹靖彥認爲,可能相差只有5歲。因爲,在《漢書》的註釋中,劉邦是42歲登基,按照古代漢字的字形來說,10用“十”表示,20用“廿”,30用“卅”,40用“卌”,30與40之間只差了一豎,很容易出現錯誤。所以,劉邦的42歲,可能是32歲的筆誤。

當然,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這可能只是歷史的筆誤,也可能是故意爲之。因爲,如果劉邦比項羽大10餘歲以上,會使劉邦擁有一種長者形象,而項羽則只像一個毛頭小子。而在長者與毛頭小子之間,自然長者更適合於統領天下。另外,如果劉邦的出生年月較早,出生在公元前256年以前,也就是秦滅周那一年,就會有一種漢王朝繼承周王朝的正統性。

佐竹靖彥在《劉邦》一書中的這種觀點,只是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推理而出的一種猜度。這個結果,也許是正確的,確實是歷史的真相;但也很有可能只是一種謬誤。而且,對於這種觀點,卻也沒有任何人能夠辨別它的真僞,論證它的正誤,因爲,誰也無法回到兩千多年前的豐邑,敲開劉邦家的家門,拿着戶口本,向劉太公詢問劉邦真實的生辰八字。

歷史就是如此,在時間的長河中,它其實早已面目全非。而歷史學家,就是要撥開時間的迷霧,將歷史的原貌,儘可能地還原出來。佐竹靖彥的《劉邦》,便是如此,他以史料爲依據,仔細推敲那些歷史的細節,以最大限度接近歷史的真相。

通過這種方式,在《劉邦》一書中,對於劉邦如何從草根成長爲皇帝這段歷史,佐竹靖彥找出了很多不同以往的歷史觀點。比如:劉邦拿着寫有“賀錢萬”的謁,到呂家拜會,並引起呂雉父親的重視,可能只是劉邦與呂雉父親演的一場戲;比如:呂雉的呂氏家族,可能是呂不韋的後人,並且爲劉邦的事業,貢獻了很大的力量,只是後來發生了“諸呂之亂”,導致曾經的功績被抹殺;比如:鴻門宴只是一場劉邦對項羽的投降儀式,而被視爲叛徒的曹無傷,則可能只是背黑鍋的替罪羊。

這些觀點,與劉邦只比項羽大5歲的觀點一樣,可能是歷史的真相,也可能只是一種謬誤。但無論真僞如何,這些觀點都能拓展我們觀察歷史的角度,對一些歷史事件重新思考,並因此像佐竹靖彥所說的那樣,最大限度地去接近歷史的真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