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晨,纔開門,下司村衛生室裏就坐滿了前來就診的羣衆,沒來及洗臉刷牙的黎躍雲趕忙換上白大褂,忙活起來,看完第一波病人,已是10點過。

“你喫過早餐沒有,我去隔壁給你買點豆漿和油條來?”說話的是來量血壓的68歲老人岑顯菊,在黎躍雲這裏看了五六年病,老人跟黎躍雲已經十分熟識,說起話來更像是家人。

“今天人多,看完這幾個,我再隨便喫點就行。”接過話,黎躍雲轉身踮着左腳一瘸一拐向藥房走去。

“細妹(黎躍雲小名)脾氣好,醫術也不錯,大家有點什麼頭疼腦熱的,都愛來她這裏看病,你看牆上這些,都是她得的獎狀嘞。”

“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自強模範”“全國優秀鄉村醫生”……整整一面牆上,掛滿了獎狀。榮譽的背後,是黎躍雲成長路上的坎坷艱辛,但她卻始終憑着一股子不服輸的幹勁,幹一樣成一樣。

黎躍雲生長於一個多子女的貧困家庭。6歲那年,還沒走進校園的她患上了髖關節結核,從此落得終身殘疾,病情嚴重時,連雙柺都撐不住。

1978年,20歲的黎躍雲決定自學裁縫謀求生計,硬是憑着一把剪刀、一把尺子和一臺縫紉機闖出了名堂,不僅實現自食其力,還開起了培訓班。

“那時候到處有人請我去講課,家裏開培訓班後,人最多的時候有30多個學徒。”談起那段時光,黎躍雲頗爲自豪。但過度的勞累,使她羸弱的身體誘發了類風溼性關節炎,行動更加不便,縫紉的手藝也難以爲繼。

“我的身體狀況,需要經常開藥看病,要是自己多懂些醫術,不僅能自己看病,還能幫父老鄉親做點好事。”在這樣樸素想法的推動下,1994年,黎躍雲報名參加了由南京愛德基金會贊助在獨山衛校開辦的愛德班,抱病進行爲期一年的農村醫療衛生專業學習。

次年,要強的黎躍雲以全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順利畢業,用跟親戚借來的一萬塊錢,回到獨山縣下司鎮下司村,在父親的小屋裏開了間衛生室,一干就是25年。

從黎裁縫到黎醫生,黎躍雲對病患感同身受,盡心盡責,用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守護着鄉親們的健康。

2003年抗擊“非典”,黎躍雲以一名村衛生員的身份加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肩負着下司村8個組外出打工返鄉人員的調查、監測工作。那些日子,天氣十分炎熱,每到一位監測對象家,別人走十分鐘,她可能需要半個小時,有時爲了覈實情況,隻身爬山下坎,疼得她抬不起腳,但她咬咬牙,歇口氣後又繼續出發,她知道,防疫工作事關重大,來不得半點馬虎。

“曾經因疼痛,我重新拄起了柺杖,但又咬牙扔掉了,我知道,如果我不放下柺杖,這輩子就完了。”憑藉這樣的毅力和好專研的個性,黎躍雲醫術日漸精進,鄉親們都喜歡到她的衛生室看病拿藥,黎躍雲開辦的村衛生室以其收費低廉、服務熱情而倍受當地的羣衆稱道,周邊數十公里範圍的鄉親少有不認識她的。

2006年,黎躍雲被評爲2006年度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行醫生涯上劃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面對榮譽,黎躍雲更加暗下決心,要守護好鄉親們的健康。

如今,62歲的村醫黎躍雲還肩負着全村973戶家庭3926人的家庭醫生簽約責任。

忙活了一早上,看完最後一個病人,黎躍雲捶了捶腿,又轉身背起醫藥箱準備出門,辦公桌上的臺賬顯示,今天是爲吳祿清老人定期走訪量血壓的日子。

“現在11點多,正是大家回家喫飯的時間,如果上班時間去,家裏很可能就沒有人。”說着話,黎躍雲向村民家走去,不時有路人跟她熱情的打招呼,她也時常停下腳步,這邊交代完張阿姨定時來拿藥,又轉過身叮囑李伯記得過兩天帶孫女來複診,一路上走走停停。

黎躍雲步伐踉蹌卻堅定,漸漸遠去的背影變得高大起來,眼前這個走起路來深一腳淺一腳的“踮腳醫生”,已經默默爲鄉親們的健康守護了25年,我想,她一定深愛着腳下的這片土地。(貴州日報 莫宇)

村衛生室等待看病的病人

黎躍雲在給病人看病

黎躍雲在藥房拿藥

到村民家中進行定期量血壓

黎躍雲一瘸一拐向村民家中走去

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表彰

全國自強模範表彰

三八紅旗手錶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