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男人的福利:日本女漂洋過海來度種,回鶻女未嫁先與漢人通!宋朝:名符其實的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爲何給人“積貧積弱”的印象?

說起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在比較認識中,有個“強唐弱宋”之說——許多人都認爲,秦漢以降的中國各個朝代,漢唐是最爲強盛的,兩宋最爲軟弱。這樣的觀點,應該是基於“武功”的,漢擊匈奴,唐平漠北,而趙宋卻金兵腰斬,不得不偏居江南一隅。其實,這只是一種誤讀,諸多證據都表明宋朝是中國古代最強大的朝代之一,無論是經濟、文化、科技等等,宋朝無不遙遙領先於世界,這已是中外史家的共識。

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爲先進、最爲文明的國家。” 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曾說:“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領域,中國(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

日本宋史學家宮崎市定認定:“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中國文明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後得多,但是以後這種局面逐漸被扭轉。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亞而居於世界最前列。然而由於宋代文明的刺激,歐洲文明向前發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響了世界。

宋朝的都城開封,是當時世界各國成功男士的神往之地,紛紛前來“享受世界頂級文明”。“八荒爭湊,萬國鹹通。”“萬國舟車會,中天象魏雄。”這便是當時宋朝的真實寫照。

宋朝文明在影響世界大局、吸引各國男子的同時,宋代的男子也吸引了許多鄰邦女子,這其中就包括日本。她們對宋朝男子充滿神往之神,甚至還有人不懼風險地漂洋過海來宋朝“度種”。

宋朝周輝在其《清波雜誌》中就記載了這樣的情形: “輝頃在泰州,偶( 假借爲“遇”)倭國(日本國)一舟漂泊在境上(宋朝境內),一行凡三二十人,至郡館(旅館)之。或詢其風俗,所答不可解……婦女悉被髮(披散着頭髮),遇中州人(指宋朝男子)至,擇端麗者(相貌端正、帥氣的男子)以薦寢(薦寢即薦枕,意爲陪睡),名‘度種’(度種就是借種)。

這則記載是說,當時的日本婦女,成羣結隊地乘船來到宋代泰州的海邊,遇到有宋朝美男經過,就會主動獻身,目的是生下後代,來給日本改良人種。日本之所以稱爲倭國,是因爲早期的日本人身高都偏低,平均爲一米四左右,所以,他們急需改良人種,而他們“度種”的最佳選擇,就是他們心目中的上邦大國之宋朝。

不僅僅是與宋朝隔海相望的日本,許多與大宋陸路相連的鄰邦女子,也以與“漢人通”爲榮。據北宋著名愛國重臣洪皓在《松漠紀聞》中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漸漸衰敗),本朝(宋朝)盛時,有入居秦川(泛指今陝西、秦嶺以北的關中平原地帶)爲熟戶(意即歸順的少數民族)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私通,未婚同居),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暱(親暱,意即保持不婚的兩性關係),以多爲勝,風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虯者,蓋與漢兒通而生也。”

這則歷史記載大意是說,宋朝時的回鶻年輕女子,未嫁前有與宋人(漢人)先“同居”的傳統。這種同居並不是正式結婚,而只是委身於宋朝男子,爲其生兒育女,且對象並不固定,有人甚至一直與宋自由同居到三十餘歲纔會擇同族男子而嫁。這樣的同居,在回鶻人看來,並非羞恥失節,而是引以爲自豪的“待嫁法碼”。所以,當有媒人上門提親時,其父母就會驕傲地向人介紹:“我女兒曾與哪個哪個漢人同居生活過。”女子婚前同居的漢人越多,則身價越高,越受同族男子的青睞,這是回鶻的風俗。所以回鶻的後代有大量的混血兒,他們都是宋代漢人的後代。

這樣的故事,即使是放到現在,也是很難讓人理解的。但是,兩宋時期的回鶻人、日本人卻習以爲常。何也?這一切,都是緣自宋朝當時的國際地位、宋朝的文明程度。這與有段時間國人追嫁老外之風,有着某些相似之處。國富民強了,普通民衆的國際地位與顏值,都會水漲船高。

宋朝到底有何富庶?我們來看看幾組數字感受一下。宋太宗時年收入約3000萬貫,宋真宗時年收入約6000萬貫,宋神宗時年收入7000萬貫以上。宋真宗鹹平三年(1000年)國民生產總值爲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百分之22,人均GDP 爲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是當時真正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唐代後期約2000多萬貫,明朝最多隻有1500萬兩(一兩白銀約等一貫銅錢)。清朝咸豐年間歲入約爲4000萬兩,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人口估計爲宋朝的3倍。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高達10000萬貫文。

經濟的繁榮,自然也帶來了科技的發展,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以及印刷術中,有三個都是宋朝時期發明出來的。就比如黑火藥在當時就造成了西夏大量的傷亡,雖然,西夏後來錘得宋朝有點慘,但黑火藥的出現,挽回了不少宋朝的顏面,其他的兩項也讓宋朝被世界矚目。

唐朝時藏富於國,宋時藏富於民。後世雖認爲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際上遠遠超過盛唐。張擇端爲後世留下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就是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真實寫照。當然,也有專家表示,《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但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這正是大宋繁榮背後的無奈與短板,這就是人們口中所說的“宋弱”。

宋朝的弱,其實是軍事上的積弱。宋太祖趙匡胤爲了控制武將,弄出了一個以文制武的國家策略。用文人治軍,軍隊是被朝廷控制住了,但是,問題也日益顯現——時間一長,出現了冗兵,冗官等問題,朝廷每年拿出大量錢財用於養兵、養官。因兵額增長太快,加之官員中飽私囊,軍費就顯不足。爲了保障軍事,朝廷開始允許軍隊經商。此風一長,一切向錢看,軍隊訓練廢弛,戰鬥力持續下降。這樣的軍隊,對西北小邦西夏也屢戰屢敗,爲此,宋廷又要增兵,經費不足時,又讓各軍擴大經商,結果兵越多,國力軍力卻越衰……形成了惡性循環。

對宋朝軍隊的積弊,當年宰相王安石一度也試圖剷除。但是,王安石的新法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團,還沒實行幾年便被廢止。此後,宋軍再度膨脹,同樣的戲碼年年不演。即使到了南宋,全國所剩人口疆土只及北宋的一半,常備軍卻仍維持在70萬人以上,但是,戰鬥力卻更爲低下,最後爲經濟和文化水平都很落後的遊牧民族所征服。

雖然世人眼中的兩宋,有“積貧積弱”之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兩宋在經濟文化上的繁榮,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所以,纔會引來無數外邦女子,爲了博宋朝男子一歡而“競折腰”。難怪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會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