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網絡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現在大家去醫院就醫,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排隊等候了。

現在,很多流程都可以在手機上進行,醫院大廳也會有一個大屏幕顯示自己的排號順序和檢查報告是否已出來的消息提醒。

這樣的進步,本來是一件便民的好事,但誰曾想,會在無形中泄露自己的隱私……

01患者檢查結果被“公示”

近日,成都市民張女士因身體不適,前往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南區就診。

在完成檢查項目後,張女士回到檢驗科窗口前等待檢查結果。由於醫院採用電子化就醫流程,所有患者都可以通過檢查單上的條形碼,在大廳內的自助打印機上自行打印檢查結果。

一開始,便捷的就醫流程和用電子屏提示結果是否已出的服務讓張女士感到貼心。

但看着屏幕上滾動出現的各個患者的檢查結果,張女士察覺到了不對勁:“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部分人做HIV、梅毒檢測的信息也發佈在屏幕上了,這是泄露別人的隱私。”

02隱私泄露有多可怕?

根據上述圖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電子屏幕上,患者名字後所有檢查項目都直接顯示在了大屏幕上。

雖然患者名字爲三個字的,中間的字會用“X”代替,但名字爲兩個字的,則是全名直接顯示在屏幕上。

對於接手萬千病患的醫院來說,這不過是一串冷冰冰的數字,但這樣的隱私泄露卻給在病痛之火中苦苦掙扎的患者,又添了一把柴。

就拿艾滋來說,它不會通過日常生活傳染,經過治療的感染者也可以生兒育女、活到正常壽命,體內病毒用最靈敏的檢測手段都查不到……即使這些科普一再強調艾滋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可怕,但還是改變不了部分人對艾滋病人的歧視。

2014年,一個8歲的四川小男孩因爲攜帶HIV病毒,被學校拒絕,被父母放棄,同村的200餘村民還寫“聯名信”要將他驅離出村。

在網上隨便搜一搜,就能看到相似的案例,部分患者的隱私一旦被暴露,他們就會面臨各方面的歧視。這種歧視會直接導致他們的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受到影響。

03僅僅是“系統問題”?

隱私對於個人來說尤爲重要,但上述醫院負責人在面對質疑時,卻說:“應該是系統出現了問題,將這些顯示了出來,正好遇到了。”

隱私泄露是系統問題,“正好遇到”式的碰巧,這樣的說法顯然難以服衆。

熱點君認爲,作爲系統的直接使用者和管理者,出現這樣的問題,醫院難辭其咎。上述醫院不僅不致歉,還將問題歸責於系統,這樣的處理態度也很容易失去病患的信任。

“患者檢查結果被大屏幕公示”一事,嚴重侵犯了患者的隱私權,不僅有違基本醫學倫理,事實上也已涉嫌違法。

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保密。泄露患者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此事也給各大醫院敲響了警鐘:數字化就醫流程是好,但也要嚴格落實對患者的隱私保護,並養成尊重患者權利的法律意識。

(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與本號聯繫,以奉稿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