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張蘇君

當前熱播劇,《大秦賦》無疑是實力擔當,合縱連橫、刀光劍影。

戰爭場面恢弘,數萬人陣容,大氣震撼;造型逼真,秦軍盔甲、武器高度還原,恍若“行走的兵馬俑”;細節精良,包括妝容、建築,彷彿置身於戰國時代。

其實,戰國七雄中秦國並非優等生,至多隻能算插班生。論出身,遠不及燕國、齊國之顯赫;論地域,起於西部邊陲,不及齊之富庶、楚之遼闊;論發展,更不如鄰居魏國之先發優勢、經濟領先。

這個被各國諸侯所不齒,冠以虎狼之名的秦國,是如何突圍崛起的?在《大秦賦》中,或許能找尋出秦國一統天下的密碼。

一、國體:變法圖強

戰國時期,分封制爲主體的制度,已難以適應時代潮流,周王朝的衰退已成不可挽回的態勢。變法圖強,已是各國必然的選擇。

魏國李悝變法,縱橫十二年,啓中國變法先河,國富兵強,雄霸天下;韓國申不害變法,相韓十五年,政局穩定,終其之身,無侵韓者;趙武靈王變革,前後十八年,胡服騎射,習胡人之長,軍事崛起,與秦並立。

但影響力最盛、波及力最強的,首推秦國的商鞅變法。

一是時間最長。商鞅變法歷經兩次,跨度19年,比李悝變法(12年)、吳起變法(5年)、申不害變法(15年)都要長。變法不是請客喫飯,不是繪畫繡花,是動搖既得利益層的蛋糕,是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

二是力度最大。商鞅變法從立木爲信始,向百姓傳遞變法信號,取得信任;再到太子觸犯新法,他的兩位老師處以刑罰,公孫賈臉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被割掉了鼻子,剷除阻力,暢通變革。

相對而言,申不害重在強調君主統治之“術”,趙武靈王重在軍事變革,商鞅變法覆蓋最廣,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治各個領域。

三是縱深最深。其他各國變法,皆是人亡政息,變法者病故或身亡,政令則廢止。唯獨商鞅變法不同,他雖被秦惠文王車裂而死,但其主導制定的法令繼續實行。乃至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將商鞅以來的律令加以補充、修訂,頒行各地。

漢代王充高度評價商鞅:商鞅相孝公,爲秦開帝業。評價可謂極其恰當。

商鞅變法涉及國體,是一次體制大變革,使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皆有法式”。

二、國防:戰略堅守

魏國霸業開創者魏文侯,以戰國最強者開局,將秦國死死壓在洛水以西,令其不得與中原交通。

接任者魏武侯,缺乏戰略眼光,沒有延續對秦國施壓的策略。在位16年南征北戰,戰爭頻頻,卻未能取得實質性戰略進展,反而結仇於諸侯。魏國表面繁榮,實則力竭。其子魏惠王接班後,迅速走向衰落。

秦國的戰略爲東出,自秦孝公定策伊始,歷代國君爲之不懈奮鬥。賈誼《過秦論》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所謂“六世”,就是指秦孝公以來六位君主,從商鞅變法到嬴政繼位,前後110年,秦國始終以“東出”爲目標,一以貫之。

秦孝公河西之戰,收復河西地區,是東出。

秦惠文王滅蜀敗楚富足經濟,伐取義渠穩定後方,東進攻魏,全部吞併魏國黃河以西的地盤,是東進。

在位僅四年的秦武王,假道伐韓,挺進中原亦是東進。

秦昭襄王更是傑出的突擊手,在位56年。伊闕之戰,白起率軍大破魏韓24萬聯軍,打開東進中原通道。華陽之戰,白起斬殺魏趙聯軍15萬,進佔魏國大片城池。長平之戰,更是耗時三年,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從根本上削弱了最爲強勁的趙國,秦國統一形勢已不可逆轉……皆是東進。

秦莊襄王攻打趙、魏城池,滅東周國,更是東進……

秦國六任國君,戰略方向不搖擺,聚焦“東出”戰略,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

三、國寶:人才引進

爲政之要,惟在得人。

一個國家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戰國時期,各國在引進人才上,百花齊放,各顯神通。

燕昭王聽郭隗之言,修築黃金臺,築臺招賢,廣納人才,鄒衍、樂毅、劇辛等人爭相奔燕,一時間人才雲集,事業輝煌。

魏文侯禮賢下士,月夜登門拜訪段幹木,段越牆逃避。後每過其家門,扶軾致敬,以示誠意,終於感動段幹木,得以相見,以師禮之。文侯知人善用,任李悝、翟璜爲相,樂羊、吳起爲將,開創霸業。

但秦國引才的決心最大,力度最強。秦國地處西陲,缺乏人才,故而對人才的需求更迫切,秦孝公發佈“求賢令”時,甚至提出“與之分土”,成爲事業的合夥人。

客卿制,更是爲秦國人才引進,提供了制度保障。不論職業貴賤、出身高低,只要出類拔萃者,就不吝權位,高官厚祿。於是各國有志之士爭相西來,以求在秦國實現自身價值。

秦孝公任用衛人商鞅,遂有商鞅變法,一改積弱格局;秦惠文王用魏人張儀,連橫破合縱,吞併巴蜀;秦昭襄王用魏人範睢,遠交近攻,奠定秦之帝業。燕人蔡澤,衛人呂不韋,先後出任秦相,爲秦建不世功勳。

秦王嬴政因韓國間諜鄭國之事,內心很受傷,一時衝動,要趕走所有客卿。楚人李斯聞言,作《諫逐客書》勸諫,秦王欣然接受,及時糾錯。而李斯終成秦之丞相,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輔佐嬴政成千古一帝。

戰國名相,多出秦國;戰國名將,亦秦居多,這些外來人才,推動了秦國事業的發展。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四、國策:獎勵耕戰

國家富足強盛,不能只靠少數精英,更要靠無數的民衆參與。

商鞅所著《商君書》現存24篇,共有20篇論及獎勵耕戰。其中《壹言》更是把農戰視爲富國強兵的主要措施、基本國策。獎勵耕戰,極大調動了民衆的積極性。

新法不認其他,只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從有軍功爵的人中選拔,在此意義上,新法面前人人平等,若想獲取軍功,要麼耕種多繳糧,要麼戰場多殺敵。

據班固《漢書》記載:“商君爲法於秦,戰斬一首賜爵一級,欲爲官者五十石。”將卒在戰爭中斬敵人首級一個,授爵一級,可擔任五十石之官。斬敵首兩個,授爵二級,可擔任百石之官,每級可分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首級,即由此而來。

於是,秦國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老百姓不怕打仗,人人都想上陣殺敵來改變人生:發財致富,走向人生巔峯。“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1975年,湖北雲夢縣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跟隨王翦徵楚的一個士兵——黑夫,他的兩封家書,除了提到要家人寄送衣服銀兩,還不忘詢問家裏人軍功爵位發放事項。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還原了秦軍授爵的表彰盛會,秦惠文王親自參加,所有有功者,皆一一論功行賞,秦軍士氣高昂,洋溢着強烈的尚武精神。

打仗就是打經濟。秦國的耕戰國策,隨着新土地的不斷奪取,很好地實現了以戰養戰。秦國版圖越多,則越戰越強;六國版圖越少,則越戰越弱(秦國一統後,這種模式難以爲繼,亦是帝國塌崩的重要因素)。

一部精彩的影視劇,帶給我們視覺的享受,文化的感知,讓我們穿透歷史的煙雲,有着更多的思考:安民是強國之基,民生是永遠的課題。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

參考資料:《睡虎地秦簡》、《商君書》、《秦國軍功爵位制》

拓展鏈接:

一個沒有文憑的官二代爲什麼能兩次成爲宋朝的宰相?

晚清的軍隊,怎麼連白刃戰都不會打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