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張俊

12月2日,包括電視部在內的小米員工收到了組織部下發了的一封組織架構調整文件。其中關於潘俊爲電視部總經理的任命卻不同尋常。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小米曾高調宣佈,原暴風TV CEO劉耀平加入小米,擔任電視部總經理,向CEO雷軍彙報。而在這封任命文件中,卻對劉耀平隻字未提。

對於電視部的架構調整,小米內部人士向新浪科技表示,劉耀平由於個人原因,暫時不能行使管理職責。但知情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劉耀平加入小米不久,就因可能涉及與前東家暴風TV關聯的暴風金融暴雷一事配合警方調查。

無獨有偶,今年6月同樣高調加盟的小米副總裁、中國區首席營銷官楊柘近日也已卸任。雷軍親自打造的“復仇者聯盟”由於種種原因並非都能如願成功融入。

11月下旬,小米清河大學副校長王嵋的一句“得屌絲者得天下”,也惹怒了一衆米粉。而更生氣的可能是雷軍,當月他剛剛在一個企業家論壇上對外宣稱,外界對小米存在諸多誤解,其中之一就是認爲小米都是中低端。

王嵋的失言登上了熱搜,而雷軍得知後也大發雷霆。不久,王嵋的辭呈被小米官方對外發布,此時距離她從人力資源副總裁出任清河大學副校長剛剛過去兩個月。

從中低端走向高端,從創業公司走向組織成熟的大公司,從2000億營收邁向下一個目標,雷軍正奮力調整着小米這艘巨輪的航向。

但對於2萬名小米員工和高管團隊來說,這並非易事。尤其是從外部引入的高管們,要完全適應小米新階段的組織、人才、文化等體系,需要或短或長的磨合過程。

當前的時間節點,由於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小米無疑在手機業務上面臨着全新的發展機遇,但與“攘外”相比,“安內”同樣重要。

文化碰撞

王嵋事件爆發後,小米內部也產生了極大的爭論。有員工認爲“辭職”的處罰結果過重,但也有員工認爲,該事件對於小米高端化努力的影響極爲惡劣。

“這一句話就讓外界覺得小米還是屌絲品牌,這麼多同事這麼長時間在高端市場的工作,就被這句話毀了。”一位員工說。

該事件甚至讓一些小米粉絲也對小米心生嫌隙。一位使用小米手機多年的用戶稱,除了手機,自己家中還購買了多款小米的IoT設備,但王嵋的言論讓他對小米的感情受到傷害。

實際上,這只是小米內部話語體系和文化轉變過程中,暴露出問題的一角。2018年上市時,小米擁有1萬多名員工,如今已增長至超2萬人。雷軍此前還稱,明年要再擴招5000名工程師。而如何將新的價值觀和文化在逐漸壯大的隊伍中貫徹,成爲不小的挑戰。

今年上半年,小米從外部引入的副總裁常程也曾發生過營銷翻車事件。其營銷文案被質疑過於低俗,最終以其公開道歉而平息。

無論是王嵋事件,還是常程事件,其話語體系仍舊停留在小米過去以性價比爲首的時代。而轉變的內生矛盾就是,技術爲本雖然被雷軍置於小米價值觀首位,但緊接着一條還是性價比爲綱。

小米成於性價比,也囿於性價比。十年來性價比早已成爲小米在產品、品牌、營銷上揮之不去的標籤,也成爲內部最深的文化烙印。

實際上,小米在高端化的嘗試並不是從今年開始。早在2015年,小米就在傳統的數字系列產品線之外,推出了小米Note系列,打破了小米1999元的傳統定價。但遺憾的是,小米Note系列更新了兩代,都未有明顯的起色。

2019年,小米將Redmi品牌拆分,小米品牌衝擊高端,才逐漸放開手腳。今年發佈的小米10系列,直接3999元起售,可謂是創下數字系列的新紀錄。

2020年是小米成立十週年,雷軍也對這一時間點極爲看重。在手機業務上大肆挖人,比如前聯想集團副總裁常程、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努比亞副總裁苗雷、前中興終端CEO曾學忠,前魅族高級副總裁楊柘,涉及手機產品、研發、營銷、渠道等多個環節。

挖人策略也有所效果。比如在相機上,小米算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一點也被雷軍所津津樂道。但在產品力上提升的同時,小米在品牌營銷層面的轉變還是不那麼順利。

今年11月,負責中國區營銷的楊柘在加入半年後便卸任,小米官方稱其轉崗爲營銷顧問。

楊柘在小米品牌營銷上的操盤延續在三星、華爲、TCL通訊和魅族期間的風格,更加迎合商務人羣的口味。三星和華爲是其職業生涯的巔峯,而TCL通訊和魅族則是讓其不堪回首的往事,由於內部文化的衝突以及粉絲羣體的反彈,楊柘最終從魅族黯然離場。

實際上,楊柘在小米同樣面臨着類似的問題。小米用戶對原有的營銷和溝通方式習以爲常,雖然期待有所改變,但楊柘帶來的全新話語體系在短時間內也難以讓年輕用戶爲主的小米用戶完全接受。一邊是性價比、得屌絲者得天下,另一邊則是商務、藝術風,可謂是兩個極端的碰撞。

更大的問題可能還是楊柘在小米內部的融合和工作節奏。楊柘在與粉絲交流時表示是身體原因,頻繁的出差和高強度的工作,讓身體指標出現多項異常。

一位小米從外部引入的高管曾表示,小米高管很少有在10點前下班,甚至是在11點之後。顯而易見的是,要讓所有外部引入的高管短時間內適應這種文化和節奏,無疑不容易。

架構調整陣痛

小米的變革不僅僅是在內部文化和話語體系上,在組織體系上也經歷着陣痛。

2019年,小米在內部全面推動層級化,這也是上市後要走向成熟公司的必經之路。但對於早年以扁平化管理著稱的小米,內部面臨着劇變。

一位在小米工作多年的老員工稱,此前小米的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都是創業公司模式,自己所在的業務部門由聯合創始人直接分管,溝通扁平,氛圍也很互聯網化。

推動層級化之後,雖然職級與薪資掛鉤,薪資增長更加規範化。但管理層級也變得更多,並且管理氛圍走向收緊。“明顯的變化就是,中層管理者變得更加狼性,更強調執行和效率”,他說。

在公司層面,提升執行效率並不是一件壞事。但要讓基層員工從無KPI的模式下快速轉變,挑戰諸多。

而自雷軍宣佈小米再創業之後,小米內部的工作節奏也明顯加快。此前他所在的部門是晚上9點左右下班,而現在則經常要加班至10點以後。

另外,他向新浪科技表示,這兩年小米組織架構的過快調整也對員工的適應能力提出挑戰。爲了保證組織體系的變革,小米成立了組織部,並且制定了高管輪崗制度。近兩年,小米員工幾乎每個月都會收到幾封組織部下發的架構調整文件,有的涉及到集團層面,有的則會涉及到具體某個業務部門。這些文件有些被媒體報道出來,更多的則是隻有內部員工才知悉。

2018年,小米將電視部、生態鏈部、MIUI部和互娛部四個業務部重組成十個新的業務部。他就身在其中的一個部門,但該部門的架構調整可謂頻繁,中間經歷過與其它部門的合併,後來又再次獨立出來,部門總經理也更換過幾任。“有種高層也沒有考慮好的感覺”,他說,不同的管理者風格不同,同時頻繁的架構調整也給部門工作的開展和交接帶來了巨大挑戰。

爲了尋求業務增長,小米還在不斷嘗試成立新的業務部門。比如11月就宣佈成立了兩個新業務部門,可穿戴部和創新業務部。

其中可穿戴部在手機部之下,高原爲可穿戴部總經理,向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彙報;原生態鏈部產品總監程亮出任可穿戴部副總經理,向高原彙報。

創新業務部,由原大家電部副總經理李明出任創新業務部副總經理,向集團副總裁、銷售一部總經理高自光彙報。

爲了單個業務部門的增長和突破,小米在業務線上同樣採用了內部提拔+外部引入的人才策略。以電視部爲例,今年5月,雷軍宣佈引入了原暴風TV CEO劉耀平加盟,劉耀平擔任小米電視部總經理,而原電視部總經理李肖爽則出任大家電部總經理。

不過知情人士向新浪科技表示,劉耀平在加入小米沒多久,就因可能涉及到暴風金融暴雷一事接受經偵部門約談並配合調查。根據暴風金融用戶的說法,暴風TV曾從暴風金融平臺借款,但有大筆金額尚未歸還。

另外,雖然已經加入小米,但劉耀平仍是暴風TV運營主體的法定代表人,由於暴風TV運營主體被多家公司因合同糾紛等起訴,劉耀平今年也多次被列入限制消費名單。

對於劉耀平一事,小米官方未有表態。在後來的小米電視發佈活動中,劉耀平的角色都被小米副總裁、採購委員會主席張峯暫代。不過張峯在今年4月還兼任了小米筆記本業務部總經理一職,而在這個月的最新架構調整中,小米電視部終於迎來了正式的新任總經理潘俊。

頻繁的業務部門高管輪崗和調整,固然對提升高管的綜合能力有所幫助,但帶來的弊端也很明顯。

華爲的劫 小米的機?

近兩年,小米內部處於轉型調整期,而外部的形勢也在發生變化。

自2019年華爲遭受美國禁令以來,華爲遭受着可謂發展史上最大的危機,但也在國內市場迎來了新的機遇。在美國的持續打壓之下,國內用戶的愛國情緒高漲,對華爲也是支持有加。這讓華爲在國內市場的份額一路飆升,佔比近半。

不過今年華爲面臨的禁令更加嚴峻,自研芯片和採購芯片的路徑都被切斷,面臨着無米下鍋的境地。

一位接近小米手機供應鏈的內部人士向新浪科技表示,華爲的困境,就是小米的機會。小米內部對明年的手機市場十分樂觀,向供應鏈開出的訂單很高,甚至很多供應鏈企業都認爲不一定能夠供得上貨。

日前外媒就報道稱,傳聞小米已與供應商洽談預訂多達2.4億部智能手機的零部件。這個數字遠遠超過小米今年的產量,還將超過蘋果iPhone的年均出貨量。

隨着華爲產品日益缺貨,其在海外市場以及國內市場的份額,都面臨着小米和Ov的蠶食。新浪科技獲悉,今年以來,小米將多個海外市場列爲國際業務部的一級部門,尤其是歐洲市場。在華爲的傳統優勢市場歐洲,由於無法使用GMS和芯片短缺,其市場份額出現下滑。而今年第三季度,小米在歐洲市場的出貨量已經位居第三,並且在西班牙等市場還超越了蘋果三星位居第一。

在國內市場,小米也在加強線下渠道的縱深佈局。日前小米副總裁、中國區總裁盧偉冰就表示,小米正在升級線下渠道和服務,未來一年要讓每個縣城都有小米之家,加快縣級市場下沉。

據悉,目前小米在縣級市場的覆蓋不到30%。新浪科技獲悉,今年9月,小米就在中國區銷售三部下設二級部門授權店總部,負責建立縣鎮級授權店業務。今年以來,小米中國區也在多個省市成立了分公司,爲線下渠道的擴張做準備。

不過,小米在線下渠道仍舊面臨着老問題,那就是經銷商的利潤問題。由於小米手機的溢價在幾大國產品牌中處於較低水平,因此經銷商對於銷售小米手機的積極性並不大。但在華爲缺貨之下,渠道商們也需要新的產品填補市場空缺。

根據小米日前發佈的數據,今年1-10月,小米定價在3000元以上(中國大陸)或300歐元以上(海外)的全球智能手機銷量超過800萬部。從價位來看,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月發佈的小米10系列,其起售價爲3999元。高端產品線的崛起,再配合豐富的IoT生態,爲小米擴大線下渠道佈局奠定了基礎。

12月6日,小米和華爲在成都萬象城的旗艦店同日開業,可謂火藥味濃厚,也成爲兩家企業變局之下的攻守縮影。

今年第三季度,小米的單季度出貨量創造了上市之後的最高紀錄,也重新回到了全球前三的市場地位。有分析師預測,隨着榮耀從華爲剝離,接下來小米有望超越華爲位居全球第二。

不過不單是小米,OPPO、vivo、一加等國產廠商都在加大國內外市場的佈局,以求在變局中分得一杯羹。

對於內部和外部都面臨劇變的小米而言,能否進一步理順內部組織、人才和文化戰略,併成功抓住新的市場機會,將成爲雷軍完成新十年再創業夢想的關鍵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