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是一部命運多舛的電影,因爲它並沒有迎合當今的主流觀衆,而是去選擇懷念那個精神富有,卻物質匱乏的年代。

圍繞着一個很簡單的主題:“看電影”。

但是對於電影中張譯飾演的張九聲來說,他不僅是去看電影的,也是去看女兒的。

而實際上院線版的電影中並沒有出現這個角色的名字,或者說他本身就沒有名字,只是一個從勞改農場裏逃出了年輕人罷了。

這是一部在2018年就已經拍攝完畢的電影,但整體上講述的卻是70年代後期的故事,風格上更接近千禧年前後的電影。

彷彿讓我看到了張藝謀導演骨子裏的執念和不屈,所有的苦難和歲月終究化爲了一個邪魅的少年,一臉微笑地對着固執的老人說:

“大人,時代已經變了!”

在這部電影《一秒鐘》尚未上映之前,網友們對它的討論就已經開始了,從開拍到殺青再到柏林,又遇到了疫情等等外部原因,最終《一秒鐘》剪掉了一些細節,補拍了一個結尾,就這樣成功的上映了。

如果單純看電影本身,我只能說枯燥乏味,根本不是年輕人喜歡的故事,因爲現在年輕人大多數都沒有經歷過那個看一次電影比過年還要開心的年代。

而我們現在面臨的生活困境就是,隨着時代的發展,似乎每一次過年都少了些什麼,不再有小時候的味道,也不再有曾經的那種歡樂和激動,就連過年也成爲了一件平常的事,因爲每年都要過年,就像現在看電影已經變成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一秒鐘》這部電影預熱預告只有8秒,就是範偉老師一臉激動的在大熒幕前表示:

“電影終於可以放映了!”

一語雙關,電影終於可以看了。

而底下的人羣歡呼雀躍,他們爲此已經等待了很長一段時間,那個時代物質過於匱乏,每兩個月才能放映一次電影。

而每次觀看電影的時候都會人滿爲患,就算一部電影已經看了很多遍了。

說實話,我可以理解張藝謀導演對那個年代的不甘心和懷念,但是我對於這部電影的故事卻很難感同身受。

一秒鐘講述的是特殊年代之下的悲劇,而這一年的大多數電影中,張譯都是演技最棒的那個。

可以說,這一次他已經超神了。

演員沒問題,那問題出現在導演的身上嗎?

網絡上對此的說法是《一秒鐘》經歷了非常嚴重的刪減,兩個關鍵的劇情被更改。

其中一個就是張譯飾演的張九聲爲何要看女兒?

因爲他的女兒已經去世了。

張九聲因爲打了一架而被送到勞改農場,這一呆就是8年,而在劇情的原設定中,他真正被送到農場的原因是因爲成分不好。

而他的女兒爲了消除父親對自己的負面影響,選擇爭先當積極分子,跑到麪粉店扛麪粉,卻不幸遭遇車禍去世。

導演對這段劇情的描寫非常模糊,因爲特殊年代之下的悲劇,本身就沒人說得清。

這種悲劇多嗎?

說實話,每個年代的悲劇都不少。

但是無論刪減與否,我都很難喜歡這部電影,原因很簡單,它不對我都胃口,藝術性再高也就這樣。

因爲年輕人大多數也不是這部電影的受衆羣體,真正能對這部電影中感同身受的至少都已經40往上了。

原因很簡單,在我有記憶的年代中,電影就已經成爲了一種面向大衆的消費品。

而全村人爲了一場電影興高采烈的聚集在一起這種事情,只發生在父輩述說的故事中。

那是一個我沒有見過,只能想象的年代。

對於他們那一代人來說,也許並不需要這樣的一部電影。

有些人選擇銘記,有些人選擇遺忘。

有些人認爲需要一部這樣的電影,而我的父輩們大多數都不願回憶那些年代,因爲現在的生活很好,何必憶苦思甜?

他們已經承受了很多,並不想將傷疤扒開再一次暴露在陽光之下。

而對於我自己來說,由於沒有經歷那個年代,所以對看電影堪比過年這種事情真的很難感同身受,或許這注定是一部逆流而上的作品,專門拍給那些上了年紀的人看的。

在如今電影泛娛樂化的年代,能夠出現這樣一部風格的電影無疑是一種幸運,畢竟曾經有太多的故事被埋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遺忘是一種幸運,銘記也是。

有些可以被遺忘,但有些需要被銘記,哪怕只剩下了一秒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