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日益蓬勃發展的食用昆蟲產業監管不力,有可能導致入侵物種意外釋放,造成環境和經濟損失。

據估計,目前全球超過20億人食用大約1000-2000種不同種類的昆蟲,這是他們傳統飲食的一部分。與普通的肉類養殖相比,昆蟲蛋白質和脂肪比例更高,生長和繁殖速度更快,所需的資源更少,產生的碳足跡更低。

因此,昆蟲經常被吹捧爲未來可持續的食物來源,孕育一個市值3.97億美元的食品加工製造產業,預計到2024年,該產業市值將增加2-3倍。

然而,來自法國和印度的研究人員警告稱,可食用昆蟲養殖場監管不力,採用的生物安全協議執行不嚴格,當前狀況令人擔憂。例如:據報道許多昆蟲從南亞和東南亞的養殖農場逃離至周邊地區。

與此同時,2012年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昆蟲養殖場經常將人們不食用或者生病魚類作爲昆蟲食物,通常情況下,這些無法食用的魚類應當掩埋處理,不能作爲飼料。

一旦養殖昆蟲逃離農場進入周邊地區後,非本地昆蟲物種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與本地昆蟲產生競爭,傳播疾病和浪費農作物。據悉,許多常見的飼養昆蟲,例如:家蟋蟀、粉蚧甲蟲、大麥蟲和棕櫚甲蟲,已被視爲入侵性害蟲。

該警告是印度科學教育與研究學院生態學家阿洛克·邦(Alok Bang)和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生態學家弗蘭克·庫爾尚(Franck Courchamp)分別提出的,他們的論文指出,被飼養和出售的昆蟲物種通常都不是本地物種,它們所在的飼養中心並不具備容納這些物種的條件。

此外,這樣的農場通常是在沒有國家和地區准入的地區進行經營,經營之後缺乏物種監管和昆蟲逃離的早期響應機制。

庫爾尚表示,像這種不受管制的物種運輸、貿易和飼養,再加上區域、國家和國際層面的政策執行漏洞,很可能導致飼養的非本土昆蟲物種入侵生態環境。透過該現象將映射出其他不受監管的貿易行爲。

據瞭解,食用昆蟲農場每年通常飼養數百萬只昆蟲,這意味着即使少部分昆蟲逃逸,也足以在周圍地區建立一個種羣。

研究人員稱,選擇食用的物種之所以非常危險,是因爲它們適合大規模飼養的特性,正是這些特性,可能會讓它們成功地成爲入侵物種,並帶來麻煩。這些特性包括:高繁殖率、廣泛的覓食性和築巢習慣、對氣候變化和波動的適應能力、低資源需求和高抗病性。

在排名前35的食用昆蟲養殖公司中,14家位於歐洲西北部,10家位於美國,在歐聯盟國家中,規定禁止故意引進新物種,但對於意外放生的情況下卻沒有相關規定。

同樣,《瀕危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也禁止引進入侵物種,然而,與此同時研究人員注意到,沒有關於圈養繁殖和寵物行業的相關規定,作爲食物而被飼養的物種可能被飼養和出售。目前,該研究報告詳細內容發表在《生態學通訊》雜誌上。

入侵物種是指被引入的非本地物種

入侵物種是指一種被引入到它未生活地區的物種,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通常情況下,人類活動是造成它們遷移的罪魁禍首,無論是偶然還是故意。

有時,物種能搭乘貨運和其他旅行工具環遊世界,還有一些被當作寵物後逃脫或者放生野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佛羅里達大沼澤地的緬甸蟒蛇。

日本紫菀等植物也經歷了類似命運,這種美麗的植物最初在歐洲和美國境內生長,但它們的迅速蔓延很快就對本土植物物種構成威脅。

依據國家野生動物聯合會的觀點,氣候變化也促使非本土物種進入新的環境,因爲植物開始在氣候變化後的新環境茁壯生長,而像山松甲蟲這樣的昆蟲通常生活在喜溼植物環境。(葉傾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