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我國最常見的基礎疾病之一。據統計,我國18歲及以上成年人的高血壓患病粗率爲27.9%。也就是說,10個成年人裏,將近有3個人罹患高血壓,且患病年齡日趨年輕化。

高血壓初期症狀大多不顯著,且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例如頭暈、頭痛等症狀,這給高血壓的確診和治療帶來了很大的難度。調查顯示,我國高血壓人羣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爲51.6%、45.8%和16.8%。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高血壓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壓;而真正能控制住血壓的,6個高血壓患者裏僅有1個。

高血壓帶來的危害有很多,嚴重威脅着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例如衆所周知的腦出血、腦梗、心梗等等。

在高血壓患者中,評估靶器官的損害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無症狀性亞臨牀靶器官的損害。如果能在早期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是可以逆轉這種亞臨牀靶器官損害的。這會給高血壓患者帶來更好的生命安全保障。

首當其衝的,就是這5個部位。

1、心臟

需要監測是否有左心室肥厚(LVH),這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

常用檢測方法: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

心電圖簡單易行,可用作LVH的篩查方法,常用指標有:Sokolow-Lyon電壓(SV1+RV5)和Cornell電壓-時間乘積。

超聲心動圖:比心電圖敏感性更高,左心室質量指數(LVMI)是心血管事件的強預測引子,可用於檢測和診出LVH。

此外,胸部X線檢查、運動試驗、磁共振、冠脈造影等檢測手段也可用於高血壓的心臟損害評估。

2、腎臟

腎臟損害在高血壓患者中也很常見,具體表現爲:血清肌酐升高、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尿白蛋白排出增加等等。其中,微量白蛋白尿已被證實是心血管事件的獨立預測因素。

高血壓患者,尤其是高血壓合併糖尿病的患者,一定要定期檢測上述相應指標,一方面可以評估腎臟是否損害以及損害程度,一方面對預測心血管事件也有積極的作用。早發現,早干預,早延緩病情進程。

3、大血管

長期高血壓,可以使得血管彈性下降、脆性增加,引起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

對於大血管的檢查評估內容主要包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粥樣斑塊、大動脈僵硬度、踝臂血壓指數、脈搏波傳導速度(PWV)等等。上述指標都可一定程度上預測心血管事件。

4、眼底

視網膜動脈病變可以反映小血管病變情況。做常規的眼底鏡檢查即可。近來開發的一些眼底檢查新技術,可以觀察和分析視網膜小血管的重構病變。

根據Keith-Wagener和Barker四級分類法,3級或4級高血壓眼底對判斷預後是有一定價值的。

對於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患者來說,眼底檢查尤爲重要。高血壓、高血糖都可以導致眼底病變。

5、腦

高血壓對腦的損傷也非常顯著,例如腦梗、腦出血等等,是腦卒中的高危因素。

經顱多普勒超聲可以幫助診斷腦血管痙攣、狹窄或閉塞。

顱腦MRA或CTA有助於發現腦腔隙性病竈、無症狀性腦血管病變和腦白質損害,但對於靶器官損害的臨牀篩查,並不推薦應用。

目前,我國成年人的第一大死因是心腦血管疾病。而血壓水平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和死亡風險之間存在密切的因果關係。高血壓是可防可控的,控制好高血壓,就等於愛護生命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