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首《从军行》,让后人铭记了汉唐时期的玉门关。其实,玉门关并非孤零零的关隘,广义上的“玉门关”相当宽泛,含有两座堡垒以及十八段长城,还有二十余座烽火台。而狭义上的“玉门关”,则是被用做汉代都尉置所的“小方盘城”。

都尉置所,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司令部,是地方军事长官的“办事处”。在玉门关城墙东南侧有一马道可供人登关,站在通道上方可以看到两侧的女墙。通常来说,汉朝时期每天都会有边军在通道里巡逻。站在通道上居高临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观察到关口内外的风吹草动。

之所以选在敦煌郡西北九十公里的位置修建玉门关,自然经过了多方面的考量。

首先就长城的防御作用而言,关隘一定要选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小方盘城方圆数十里的土地上,除了周遭的沼泽地,这里处于地势最高的制高点。在此基础上,站在将近四丈高的墙体上,周围的情况一览无余,任何方向有情况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获知。

此外,在戈壁滩上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水源。倘若没有水源,人类根本无法在荒漠中生存下去。想要穿越玉门关外的荒漠,必须要在小方盘城附近补充饮用水。在小方盘城北方,恰好有一处水源充足的湖泽。只要能占据这一战略要地,即可满足自己人的用水所需,又能掐断敌人的饮水来源,可谓一举两得。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修建长城的国家,中国长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两周时期。不过,不同于两周时期的中原长城,位于西北戈壁滩上的汉代长城的材质比较特殊。

因为西北戈壁滩基本没有石料和黏土的来源,所以官兵只能因地制宜,使用红柳、芦苇作为长城的基础机构,在夹层中填装砂石用以加固。这样的设计虽然使长城的防御性能大大下降,但长城本就不适用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因此,汉长城的轻便结构既满足了日常警讯、防小型侵略、防走私的功效,又有便于修建的特点。

玉门关长城在整个汉长城线上的烽火台走向分为两条:一条向西延伸与敦煌长城相连,另一条则向南延伸与阳关相连。这样的结构,使玉门关、阳关、敦煌郡互为犄角,不论哪一座关隘发生了紧急情况,其余两座关隘的守军都能在第一时间驰援,达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目的。此外,这一时期的烽火台应用已趋向完善,白天放烟,晚上放火的信息传递方式已成为惯例。

那么,为什么时人会管小方盘城叫“玉门关”呢?这个美丽的名字背后又有什么典故呢?

一直以来,关于“玉门关”由来的说法比较多,其中一种就是丝绸之路开辟后,来自新疆地区的和田玉深受汉代统治者及贵族的喜爱,每一块玉都是途经小方盘城运往内陆的,所以时人将这里称作“玉门关”。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古代商人自西域回到中原时,往往会在戈壁滩上迷失方向,每年死于迷途的商旅不计其数。为了制作一块导向性地标,商旅们集资购买了一块光芒万丈的美玉。每逢夜幕降临,这块宝玉便会迸发出华光,为方圆数十里的客商们指引方向。

当然,即便是最明亮的夜明珠,其光芒也很难照耀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所以这种说法多半是后人杜撰出来的美丽传说罢了,不足为信。

一千九百年前的玉门关地处重要的军事要冲,拥有较为完善且极具特色的防御体系,拥有便利的交通、饮水条件。可想而知的是,当时的小方盘城,俨然是一座兴旺的商业中转站,每天往来这里的客商鱼贯出入,为大汉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

1907年,冒险家兼考古者、偷运者斯坦因在关城北面不远处废墟中挖掘到了许多汉简,从简的内容判定出小方盘城为玉门关所在地。根据史书记载玉门关的位置也应当就在附近,但小方盘城只有600余平方米,作为汉朝最西面的海关实在是太小了。所以玉门关的具体位置尚不能肯定,将保存完好的小方盘城遗址暂定为玉门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至今日,玉门关虽不复往昔,但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小方盘城,仍有不菲的历史价值。据悉,小方盘城一带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汉代文物,例如:笔、墨、砚、纺织物、狩猎工具等。我国的第四块西汉纸张便是在此地出土的。这块西汉纸的制作年代早于蔡伦造纸一百多年。由此可见,我国的造纸术发源于西汉时期,第一位造纸者亦非蔡伦。除此之外,考古工作者还在玉门关发现了汉代的书简、粮食等。这里最珍贵的考古发现,便是来自汉廷的一份律令。

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玉门关地区还将出土更多汉代的文物。

参考资料:

【《汉书·地理志》、《世界遗产名录——玉门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