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劇《大秦賦》中,楚國在趙國的遊說下,決定出兵攻打秦國。出兵是出兵了,但楚王伐秦的立場並不堅定,叮囑春申君見機行事,以便保存實力對抗屈、景、昭三家。看到這裏有人就會問了,屈、景、昭三家到底是什麼來歷?爲什麼楚王會如此忌憚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來說一下關於“姓氏”的由來。在現代人眼裏所謂“姓氏”,就是姓什麼,比如姓張、姓王等等。在秦朝之前,“姓”和“氏”是分開的。“姓”與現代“姓氏”是一個意思,但“氏”則完全不同了,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以楚國爲例,包括楚王和屈、景、昭三家在內,實際上都姓“羋”。但“氏”就各有不同了,楚王姓“羋”,但氏卻是“熊”。這是因爲在楚國只有現任的王可以“熊氏”自居,這就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徵。

至於屈、景、昭三家,自然是三個“氏”了。屈氏起源於春秋時期,楚武王的兒子瑕任楚國莫敖(官員名稱),其封地名爲“屈邑”(山西省吉縣)。瑕的後代以“邑”爲氏,便有了屈氏。

景氏、昭氏與屈氏不同,景氏是楚平王的後裔,昭氏是楚昭王的後裔。景氏和昭氏都是以先祖的諡號爲“氏”,諡號是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後的稱號。想必《康熙王朝》大家都看過,斯琴高娃在劇中飾演孝莊太后。但劇中對這個角色的稱呼是有問題的,“孝莊”是諡號,活着的時候根本沒有“孝莊太后”這樣的稱呼。即使是死後,孝莊的完整諡號也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啓聖文皇后 ”,是“皇后”而非“太后”。

有點兒跑題了,繼續往下說。楚國一直受周王室影響頗深,歷來注重門閥家族,所以幾大氏族在楚國的影響力巨大。從春秋時期的鬥、成、屈、蒍(wěi)四大氏族到戰國末年的屈、景、昭三家,在楚國都是舉足輕重的勢力。尤其是屈、景、昭三家,直到西漢初期仍是貴族。

通過《大秦賦》這部劇可以瞭解到,由於屈、景、昭三家施以重賦,導致楚國有大批流民逃亡秦國。最簡單的方法便是降低賦稅,但屈、景、昭三家爲了自身的利益不願意這麼做,而楚王拿屈、景、昭三家也沒有辦法。原本各大氏族應該是楚國的基石,但如今卻變成了負擔,而且楚王還得時時提防着。

說實話除了演員年齡上的瑕疵,比如說張魯一頂着四十歲多的臉演不到二十歲的嬴政之外,《大秦賦》還是一部不錯的劇。對歷史的還原度相對比較高,也在一些細節末節處賦予了應有的解讀。在很多人看來,秦之所以能夠一統七國,是因爲秦國國富民強。實則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六國的不思進取和腐化墮落。假如六國都如秦國一般奮發圖強,恐怕秦國也滅不了六國。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