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之后,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父母宠着,老人关注着。不过在现实压力下,我国目前流传着这么一种模式:年轻父母安心上班,老人负责在家照看孩子。

本来这也蛮好,毕竟父母不可能不上班,唯有保证收入来源,才能支持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老人确实没太多事情,帮子女照顾一下孩子,也可以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不仅近年来,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一直都是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会不会影响宝宝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呢?民间盛传的“孩子跟谁睡,就跟谁亲”,就是基于这个担忧提出的。

小娟是一家私企的中层干部,平时工作比较忙,她在生完孩子之后,立即就喊来婆婆,帮忙一起照顾。

老人也没什么意见,一是因为儿媳的收入确实高,这份工作不可能放弃,二是老人带娃,虽然算不上天经地义,不过几乎所有家庭都如此,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原本一切都很和谐,然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小娟发现了不妥。

有一次老人临时有事情外出,小娟就让2岁大的儿子跟自己一起睡,还没到分床的年龄,小家伙怕黑,独自一人不敢睡觉。

让她没想到的是,儿子一开始还很高兴,可到了睡觉的时间点就开始闹腾,非嚷嚷着要跟奶奶睡,不要妈妈。

这件事情对小娟的心理冲击极大,她觉得孩子的表现,明显是在发出一个信号:跟奶奶亲,不跟妈妈亲。

平时关系再密切也没用,这个时候的表现才能说明问题。

最放松是因为,人入眠之后,完全失去自我意识,此时警惕性为零,包括大脑在内的绝大多数器官都处于休眠状态。

最紧张是因为,孩子此时自我保护力为零,所以他们本能地在睡着前寻求他人保护。而这个人选,自然是关系最亲密,他们最信赖的那个人。

这个观点从侧面证实了,宝宝愿意跟谁一起睡觉,就跟谁的关系最亲密。

此时肯定有人提出质疑,表示他们家孩子就喜欢一个人睡,难不成是不信任任何人吗?

当然不是,其实“睡眠依赖”也要分年龄段。

对于1-3岁的孩子,“愿意跟谁睡就跟谁亲”这个道理确实行得通,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心理发育愈发完善,他们将不再需要他人给自己提供安全感,自己就能给自己足够的安全感。

到了这个阶段,孩子跟谁比较亲,就得看平时的细节表现了。当然,儿时培养的感情基础,此时一样重要,1-3岁是跟谁亲,后期感情一样淡不了。

我听过很多宝妈抱怨过,说自己活得实在太累,又得照顾孩子,又得上班,每天恨不得分成2个人用。

她们认为,陪伴孩子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这明显与自己日常生活作息相违背。也就是说,除非全职在家带娃,否则根本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

这话乍一听很有道理,其实不然,谁说加深亲子关系就一定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倾注?

方法其实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些细节,只要家长能做好,效果其实差不多。

1.揣摩孩子的心理

举个例子,一边是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但总喜欢作对,甚至翻脸的人,一边是一周只能见一两次,不过兴趣爱好相通,说话幽默风趣的人,你会喜欢谁?

我只提一点:家庭环境对孩子干扰极大,所以奉劝那些暴脾气的父母,平时控制一下自己。

2.陪伴时间在紧不在多

陪伴时间多固然是最简单的方法,全面覆盖,一丝不漏,虽然低效,可至少能保证不错过。

如果想要提高效率,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抓住“黄金期”。

比如每天下班之后,等孩子吃过饭、洗过澡,陪他们一起看故事书、看电视,嬉戏打闹个把小时。这样既能帮助孩子发泄多余的精力,提高睡眠质量,又能加深亲子关系,一举两得。

此外,当孩子处于脆弱状态时,家长最好多花一些时间安抚,比如受伤、伤心等等,都是培养感情的“黄金期”,此时一份出力两份功效。

3.让老人不要太宠着孩子

现如今,“熊孩子”的比例是越来越多,究其原因,那都是老一辈娇惯惹的祸。

其实年轻一辈父母的三观基本都非常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大家心里很清楚。唯有老一辈人,既无法沟通,又不愿意思考,他们的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缺陷。

聪明的家长会在教育初期就与老一辈约法三章,毕竟他们心肠软,一旦让孩子尝到甜头,到时候一哀求,老人必然会屈服。将“恶习”扼杀在摇篮中,这样既能避免孩子与老人过于亲密,又能防止他们变成“熊孩子”。

总结

在孩子的生长发育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不要觉得麻烦,儿时所有的投入,其实都是在给未来打基础。

孩子发育的越稳、走的路越正,家长未来需要操心的事情就越少,有点类似于学习习惯与成绩的关系。反之,儿时啥也不管,长大之后家里早晚闹翻天,无数案例证实了这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