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遊戲玩家而言,一款遊戲的策略性是他們對遊戲欲罷不能的關鍵因素。無論是養成、MOBA、回合制,或者是像《全面戰爭:競技場》這樣的戰爭策略競技遊戲,都將"策略"放在了第一位。玩家將想法付諸實踐,在接下來系統迅速將這種實踐反饋到遊戲中,讓玩家瞭解他的構思是否取得了應有的效果,這種快速反饋機制,讓玩家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足夠的成就感。

遊戲規則是死的,人卻是活的。而《全面戰爭:競技場》更是將過往常見的3V3\5V5戰鬥予以放大,當對戰雙方的人數變成了10V10,且最高支持60支部隊,萬人同屏對戰時,玩家過往的遊戲策略就會被推翻,整個戰場就會變成充滿熵的棋盤,玩家所要做的,就是自混沌中尋找合適自己的策略,將其應用到實戰之中。

把戰場做大,才能玩出史詩感

《全面戰爭:競技場》給自己的定位是"史詩級戰爭策略競技遊戲",而戰場,正是人與人之間戰鬥的舞臺。想要真正讓玩家獲得親臨現場,指揮一支專屬部隊的體驗,就不能滿足於過往的對戰模式,而是應該把戰場做大。

爲此,《全面戰爭:競技場》摒棄了當下主流遊戲"小而精"的製作思路,而是選擇了看似冒險的10V10戰鬥方案,由20個玩家來主導一次戰鬥。而在20個玩家背後,每個玩家又能率領他們的專屬部隊,或與其他玩家開啓巷戰,或在高地伏擊路過的軍隊,或利用特定地形包圍自己的對手,甚至可以虛晃一招,用一支尖兵去吸引對手注意,讓真正的主力繞道深入對手腹地。

在這種着重強調人與人對抗的舞臺上,更多的玩家,意味着更多的不確定性,就算你熟悉各種兵種剋制、不同地形對特定兵種的優勢和指揮官對應技能,你也有可能因爲某個玩家的一記靈光一現而讓自己方寸大亂。

讓歷史在虛擬世界中得以重現

一款歷史題材的戰爭策略遊戲想要給玩家帶來沉浸級的遊戲體驗,不能僅僅滿足於玩數字遊戲,更應該將玩家認知中的歷史,帶到遊戲世界中。

全面戰爭這個擁有20年曆史的IP,在這一點上可謂是駕輕就熟。我們可以以兩張經典地圖爲例。

首先是馬拉松,衆所周知,馬拉松是希臘城邦和波斯帝國爭霸的重要戰場,在歷史上,波斯軍就是從海路進軍馬拉松附近的海灘,在半數波斯軍登陸後,他們遭遇了希臘聯軍的伏擊。因此,在製作這張地圖時,《全面戰爭:競技場》將大量的地圖空間留給了海。而玩家要在相對狹窄的陸地地圖中進行對戰,重現當年希臘與波斯經典的遭遇戰。

而在最近開放的三國版本中,《全面戰爭:競技場》則爲長坂坡注入了大量的中國元素,從整齊劃一具有江南水鄉意味的梯田,到古典意味濃厚的中式瞭望塔,甚至覆蓋於長坂坡之上的溫帶植被,都無不展現出長坂坡所獨有的東方美。

無論你是"精羅"還是中國文化的愛好者,當你使用喜愛的指揮官進入這些地圖時,相信你也會感受到地圖製作者的用心。

對於"人"這個元素的看重,加上對於各陣營知名戰場的深度還原,讓《全面戰爭:競技場》對於戰爭策略遊戲玩家來說,有天然的親和度。10V10的大地圖對戰雖然看似是冒險的嘗試,但隨着人數的增加,玩家的關注度也會從"遊戲規則"轉到"人與人的對抗"之中。而這,也正是《全面戰爭:競技場》的設計目的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