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李廣爲什麼遲遲不能被封侯?其實是因爲他有一件事沒做到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其實它是一句詩,出自唐朝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裏包含了兩個典故。

馮唐是漢文帝時的一位大臣,當初以孝悌而聞名,拜爲中郎署,由於他爲人正直無私,敢於進諫,不徇私情,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年事已高,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漢武帝時,曾廣徵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至於李廣,他的名氣就要比馮唐大多了,他是漢代有名的將領,與匈奴交戰大大小小共七十多次,被匈奴人尊稱爲“飛將軍”, 然而就是這樣一代名將,卻終其一生難以封侯,而且還落得個自殺身亡的結局,讓很多人爲其感到義憤填膺。

有人說李廣之所以終身不得封侯,是因爲生不逢時,雖然他武功卓越,一身是膽,但可惜文帝施行的是以經濟建設爲中心,以“無爲而治”爲綱要的戰略方針,因此,文帝只能發出一聲感嘆“廣啊,你要是穿越回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分分鐘的事”。

看到沒,李廣生不逢時,可是皇帝都承認的,但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這裏的漏洞太大,李廣歷經了文、景、武三朝,即便文景時代,奉行的是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使得英雄無用武之地,但武帝一朝便開始了對匈自衛反擊戰。

其間戰爭次數之多、規模之大遠超以往,憑此封侯的人,多到雙手雙腳都數不過來的程度了,哪裏能說沒有戰場廝殺立功封侯的機會呢?所以,這個李廣生不逢時的說法可以被否定掉了。

還有人說,李廣難封是因爲沒遇到明主,這一說法很是流行,後人對漢武帝其中的一個指責便是,只會用自家親戚,確實,漢武帝進攻匈奴時依賴的大將都是外戚,比如衛青是皇后衛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而李廣利則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

而李廣身爲一代名將,與匈奴征戰多年,出征時卻不被重用,竟然聽命於年紀輕輕的衛青、霍去病之下,漠北之戰時,李廣身爲前將軍,本來有機會與匈奴單于決戰,實現多年來一戰封侯的心願。

豈料關鍵時刻,大將軍衛青竟然不讓李廣打前鋒,令他改從東路迂迴包圍單于,當然,這並不是衛青本人的注意,原來,漢武帝出征前曾特意囑咐過,李廣命格不好,一旦遇到單于,不要讓他打頭陣。

於是,李廣人生最後的一次機會就此消失了,之後更因爲迷路,沒有及時趕到指定地點而犯了大罪,憤怒絕望之下,李廣揮刀自盡了,所以說,一切的一切都怪漢武帝,他任人唯親,對李廣刻意打 壓。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關鍵的問題在於,李廣並沒有達到封侯的硬性指標,話說漢代的封侯有三種,王子侯、外戚恩澤侯、功臣侯,王子侯是世襲,無需立軍功 ,外戚恩澤侯也無需軍功,但也有立軍功的。

而作爲功臣侯 ,卻是非有軍功 不可,李廣出身平民,要想封侯必須要用軍功,漢武帝時代,主要有四條途徑獲得軍功,一是斬殺或活捉敵軍高級將領的,如王、相、將軍、閼氏等,二是斬首一千以上,三是在戰鬥中爲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者,四是父親在戰鬥中作出重大貢獻而死,兒子可以獲封侯。

與此同時,還有一條限制條件是,如果打了敗仗,或者己方損失與敵軍相當,也是不能封侯的,據史記記載,李廣在漢武帝時期總共有五次出征,但結果卻差強人意,其中兩次是全軍覆沒,三次是無功而返,根本就達不到封侯的標準,而李廣想要憑藉這樣不太光彩的戰績封侯,確實是根本無法實現的事,也怨不得其他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