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收購Beats Electronics後,關於蘋果要推出自有品牌大尺寸罩耳式耳機的傳言就從未停止過。一方面,這是因爲蘋果很快就將自家的H1芯片融入了Beats的產品線中,推出了諸如Beats Studio³以及Beats Solo³這些,能更好融入iOS生態的新品,從側面證明了其在大耳產品的研發上幾乎毫無壓力。而從另一方面來說,諸如AirPods與AirPods Pro真無線耳機產品的大賣,也讓外界相信蘋果有足夠的動機去推出一款定位更高,並且更專業的無線罩耳式產品。

的確,蘋果最終還是“出手”了,只不過當他們在2020年12月8日晚間突然在官網上線新品時,大家驚訝地發現,這次到來的並不是此前傳言甚廣的“AirPods Studio”,而是一款名爲“AirPods Max”的無線降噪罩耳式產品。

爲什麼蘋果最終選擇了“Max”,作爲自家首款罩耳式耳機的名稱,在這次的新品上,我們又能窺見蘋果對於自家音頻產品的哪些思考?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的話,不妨與我們三易生活一起來看看蘋果昨晚端出的這款“大玩意”吧。

外觀:分量十足,細節設計非同一般

如果你不是一位音頻發燒友,那麼在第一眼看到AirPods Max時,可能首先注意到的是它多彩的顏色、與其他同類耳機產品畫風稍有不同的外觀,以及右側腔體上方很明顯來自Apple Watch智能手錶的按鍵與“數碼旋鈕”。

但如果你是一位音頻發燒友,那麼在AirPods Max身上,其實是可以看出一些非常有趣的細節的。

比如說AirPods Max這次的頭梁採用了一個相當寬闊的凹型設計,並配以大面積的的網狀面料,而這種設計出現在以便攜、無線爲主要使用場景的AirPods Max上,其實是比較令人意外的。爲什麼?因爲它是以往那些HiFi品牌室內用重型有線旗艦大耳產品纔會使用的頭梁設計,其中典型的產品比如鐵三角的W5000。

還有俗稱“大手辦”的AKG K701。

爲什麼蘋果要在身爲無線耳機的AirPods Max上,採用這樣一個超大型的頭梁呢?原因很簡單,因爲它其實比許多有線大耳還要重上一些(耳機本體384.8克,作爲參考,AKG K701的重量是235g)。因此要想實現舒適而長久的佩戴體驗,一個足夠大的頭梁自然也就變得很有必要了。

索尼WH-1000XM4,全塑料外殼使得它的整機重量僅爲254g

那麼問題就來了,爲什麼AirPods Max會如此“分量十足”呢?通過對比當前其他的同類無線降噪耳機我們不難發現,內置電池與降噪麥克風並不是重量的顯著貢獻因素。頭梁內所使用的粗壯不鏽鋼框架,大體積的陽極氧化鋁聲腔可能纔是AirPods Max的重量來源。

很顯然,蘋果當然不可能是爲了讓AirPods Max拿着感覺更有分量才如此設計。因爲玩音頻的朋友可能會知道,塑料材質固然可以讓耳機成本更低並且更輕便,但其在消除共振和優化音質方面的作用,卻是遠遠遜色於金屬及玻璃等材質。這也就是爲什麼隔壁某品牌雖然在無線降噪耳機上使用了全塑料外殼,但在旗艦的監聽耳機上還是老老實實使用了一整塊金屬削切音腔的原因。

當然,除了爲音質考慮之外,在AirPods Max的設計中我們也能看到不少旨在提升耐用性的細節。比如說其頭梁與耳罩所使用的都是織物外罩,而非流行的蛋白皮材質。這一方面是因爲織物更爲透氣,雖然不如蛋白皮那般柔軟,但長時間聽音不會“捂汗”;另一方面,即便是再貴再好的蛋白皮或者真皮耳罩和頭梁,使用一兩年後便免不了會出現開裂或掉皮等情況,變得不堪入目,而織物卻可以安心使用更長時間,或者說能承受更加頻繁的佩戴及摩擦。從這一點來說,在AirPods Max的外觀和材質選擇上,其實還是能看出針對專業應用場景的設計考量。

內在:有專業血統,但降噪和智能纔是重點

講完了外觀,讓我們來分析一下AirPods Max的內在。首先在耳機核心的揚聲器部分,蘋果這次選擇了自主研發的40mm動圈單元,根據官方的說法,它借鑑了高端落地式揚聲器的設計,採用了“雙環形銣磁體電機”,能夠帶來低諧波失真以及寬廣的動態範圍。

可能有的朋友注意到了,蘋果方面目前並沒有公開AirPods Max的頻響範圍、阻抗,以及靈敏度等,HiFi耳機上常見的音頻參數。這種做法的確引發了一些猜測,比如有觀點認爲AirPods Max可能“不夠HiFi”等。但如果大家仔細閱讀官網上的說明文字,那麼就會發現這樣一句話,“即使音量全開,音質也始終清澈。”

什麼樣的耳機纔會需要“音量全開”地去使用?可能很多發燒友都未必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爲這幾乎是只有那些用於製作音樂,錄音棚裏使用的監聽耳機(Monitor),纔會遇到的超大功率輸入的使用場景。換句話說,除了外觀上的防共振、高耐久度設計之外,AirPods Max的動圈換能器,本身也可能含有監聽式耳機的血統。因此這也意味着其本身的音樂素質,註定不會太差。

說到這兒,可能有的朋友回過味來了,沒錯,我們三易生活的確有理由懷疑,AirPods Max至少在產品定義和早期設計階段,可能確實有想過做成“專業向”的音樂製作型設備。但在最終的成品上,我們可以看到它壓根就沒有提供專業耳機上常見的6.3mm插頭以及防纏繞“電話線”的選項,而是設計成了以無線使用方式爲主,以Lighting線驅動的有源智能耳機形態爲輔的一種產品形態。

爲什麼蘋果要如此設計?一方面來說,必須要承認面向大衆的智能無線降噪耳機市場,要比面向專業用戶的音樂製作型監聽耳機市場要大得多,作爲旗下的首款大耳產品,選擇主流市場方向當然無可厚非;另一方面,熟悉蘋果產品風格的朋友可能知道,雖然長年以來iMac、MacBook Pro,以及iPhone一直都有強調爲專業人士而設計,但蘋果其實並不會去真正地與專業廠商“搶飯喫”,而是始終扮演着“好夥伴”的角色。比如MacBook全系支持雷電3外接顯卡塢,但蘋果自己並沒有推出過顯卡塢;比如iPhone一直都能支持外接聲卡與解碼器,但蘋果也只是開放了標準,卻從未自己出過有線解碼器產品。

正因如此,雖然作爲一家時常會接觸錄音棚設備的科技媒體,我們三易生活能夠從AirPods Max上看到一些“Studio”的元素,但在最終的產品呈現與功能設定上,蘋果顯然還是選擇了更爲大衆化的方向。同時通過自研的十核H1主控芯片,搭配兩倍於市面上主流旗艦降噪耳機的麥克風數量,AirPods Max也的確有望在音質表現、降噪效果,以及與iOS配合的智能化體驗上,刷新整個無線降噪大耳品類產品線的新高。

當然,你要說如果AirPods Max一炮而紅了,未來蘋果會不會真的再出一個比它更“Pro”,更偏向專業人士和行業應用場景的衍生版本呢?顯然,我們現在也不能說一定就沒有這種可能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