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倒流,但历史有时,会似乎在倒流。

昨天,县城亲戚来串门,电动摩托车的踏板上,放大一红一黑两个大塑料袋。

还以为是先去了别的亲戚家,弄的蔬菜呢——咱们到城里走亲戚,送的礼物,他们最喜欢的就是青毛叶红菜苔大白萝卜了——结果,人家说,这是两袋旧衣服,你们挑一挑,能穿的就穿,不能穿的就帮我们扔了吧……

(自种蔬菜最受欢迎)

WHAT……我觉得,此刻只有这个英语单词,才能表达我尴尬的心情……他们思维,似乎还停留在二十多年前啊。

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尤其是80后70后们,我们不妨来个小小的穿越,回到我们的童年时代。

我家有两户亲戚,是住在城里的。

一个,是亲伯伯,另一个,是奶奶的妹妹。

伯伯就住在本县县城,姨奶奶一家,则在邻县。

他们一年也就回几次,每到过大节,提前好多天,我和妹妹就兴奋不已。

零食,总要带一些,更主要的,偶尔,会把他们的孩子已经穿不了的衣服和鞋子,带给我们穿。

说句实话,作为83生人,虽然小时候家里比较穷,但父母早出晚归,努力赚钱,也没饿着我们,也没冻着我们。

只不过,为省钱,衣服鞋子少,是肯定的。

尤其是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假的,但一套,做大点,穿个两年,倒是真的。

鞋子也是,基本就是三双。

夏天一又白鞋,冬天一双面子高一点的,下雨下雪,则穿套鞋。

眼尖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我说的是做衣服。

看一些资料,说那时结婚三大件,缝纫机是少不了的。

但我家没有,邻居家也没有,邻居的邻居,还是没有。

因此,裁缝师傅,就挺吃香啊。

她的父亲,或是弟弟,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缝纫机底座,一头挑装着机头的大竹框,送到主顾家。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一次不容易,大人小孩的,通通做上几件。两年三年,都够穿了。

请裁缝,实惠,质量过硬。

重点在于,要办些好吃的菜,鱼啊,肉啊,这些不常吃的招待她。我们小孩,也就沾点光。

虽然,还没上桌呢,母亲就会在灶边扎咐我和妹妹,少夹点菜,要讲礼貌……

有一年,父母去姨奶奶家拜寿,回礼是几尺布料,给我做了件像西装一样的上衣,初中开始的半年,就想穿这件新衣服。

做的衣服经穿,却未必喜欢,因为式样,都很老土,所以,亲戚们带来的衣服,虽然旧了,掉色了,脱线了,但到底是在市场买的呀,好看,很受我们欢迎。

这是亲戚们的大礼。

这种人情往来,持续了十几年,到我读高中的时候,就再也不愿穿别人给的衣服了。

一是家里经济宽裕了点,二是穿别人的,怕丑。

所以,当看到他们又提来两大袋衣服,我都哑然失笑了——现在谁还要你们的呀!

前几天妹妹还给父母各买了件五百块的呢。

哪料,到了晚上,父母竟把袋子提进房里,在那挑选了。

我本想说几句,不愿扰了他们的兴致,撇了撇嘴,没说。

都是亲戚和他女婿穿过的,有些还挺新的。

那件皮衣,内胆可拆解,有条大毛领,秋冬都可穿,他穿了估计有几十年了,外面的皮虽然有点皱,却并未开裂,显然,像是真皮的。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父亲说,我早上出工,骑摩托可以穿啊,免得穿着那件冰人的雨衣了。

挑来挑去,扔了一半,留下一半,说明年天气好的时候,洗了再穿。

有件卫衣,挺新的,老婆说,你可以穿啊。

想想今年这收入,我早上的那些想法,突然就收起来了。

同是亲戚送来旧衣服,虽然与二十多年前心境完全不同,但能省就省一点,总不是坏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