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投资圈风头无两的p2p终于谢幕了,从高峰时期的3595家P2P公司群雄逐鹿,到今天的清零,整个历程也可谓是过山车般的刺激,令人扼腕叹息。

最早诞生于英国的P2P模式

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

如何在中国产生变异?

如何让国人无限追捧?

又如何变成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和大家一起深度揭秘,这个行业的兴衰史。

2020年11月27日上午银保监会的首席律师刘福寿发表的演讲中说到,互联网金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已经被大幅削减,因为全国的P2P网贷机构,已经从高峰时期的3595家缩减为0了。

也就是说这个盛极一时的互联网金融P2P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后只能当作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了,既然曾经也曾轰轰烈烈过,那我们也不妨剖析一下这个行业如何盛极而衰。

会对我们以后的投资行为有何借鉴意义呢?

P2P的本质也就是一种小额信用借款,而这种借贷方式的鼻祖则是孟加拉国的尤努斯。他在美国学习,但是看到自己的国家贫穷落后,很多贫困人口根本无法获得金融服务。在80年代他拿出自己的27美元借给了43名孟加拉农村的贫困妇女,帮助他们购买农具改变贫困,随后其创建了格莱珉银行,开创了小额信贷扶贫。

2006年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这个诺贝尔奖的获得使得这种模式被更广泛的传播。普惠金融由此开端,而其中英国的ZOPA机构,发现了小额信贷的商业前景,于是就将这种小额贷款搬到了互联网上,成为了最早的P2P平台。也着实让英国兴奋了一段时间,其声称互联网时代。

美国人拿走了几乎所有的第一,但这个P2P的第一属于英国,可见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有多自豪了,而早期的P2P模式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找到一些有借钱需求的人,然后通过技术手段确认他们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然后把这些借款信息放到平台上,手里有资金的人可以把钱借给这些人,平台就收取一些手续费。

这个时期P2P平台其实就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撮合平台,就是挣个辛苦费,没啥风险,风险在哪里呢?全在出借人那里,借款人不还款了,是出借人损失。

但是你会发现今天你买的P2P怎么好像跟这不一样呢?因为到了中国之后,这种模式就变异了,虽然英国第一个做出了P2P,但发展壮大仍然是在美国,因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很早就把P2P给定性了,认为其贷款行为就是证券发行,于是受到严格监管,认为其就是一个中介平台,撮合借贷双方,因此也不存在挤兑的风险。

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就是借鉴了这种模式,当P2P进入中国的时候,监管就是一片空白,一直野蛮生长了。8年之后的2015年在首次被纳入到了银监会的监管。早期的如拍拍贷其实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金融中介。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如果发生了逾期,平台会首先告知出借人情况,而不是立马就给出借人垫付,找第三方公司进行债权回收。这样平台也没啥风险,出借人既然出借资金,并预期会有高额回报就需要自担一些风险,这样大家其实也都能接受。

行业也会慢慢发展,但是到了2014年迎来了一个P2P行业的转折,成立于2009年的老牌P2P公司红岭创投暴雷了,红岭创投给广州的4家纸业公司合计借款了1亿元,然后把这1亿拆分成了14个标的,由4567人认购,平均每人投资了2.19万元,最大的一笔一个人投资了240万元。

8月份几家纸业公司报出无力偿还借款,而且还涉及到多家银行重复质押骗贷已经涉及到犯罪了,而红领创投眼看无力收回贷款,最终老板周世平大笔一挥,选择了为客户垫付这1亿元的坏账。

而此次垫付也为整个P2P行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契机,红岭创投愿意为出借人兜底,简单的就是说如果借款人逾期了,那么平台愿意先给借款人垫付,这样一来出借人岂不是非常高兴

这不就等于是保本保息了吗。而且利息也要比存银行的收益高的多,这不就是给出借人一个定心丸吗。

红岭创投的示范效应一下子就引爆了整个P2P行业,几乎一夜之间所有的P2P平台都为出资人上了这一保险,为出资人兜底。为什么大家都来模仿,很简单,如果你是出借人,你肯定是希望自己借出的钱,首先能够保证本金的安全,然后要有高额的收益。

而P2P平台为你的资金兜底的行为,正好满足了出借人的这两个需求,似乎在说快来把资金投入P2P吧,回家躺着就能赚到比银行多几十倍收益的钱,问有啥风险,就是有逾期的可能。但是平台为你兜底了,你还怕啥。

而也就是在此时P2P的定位,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它已经有一个信息中介转型为一个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谁,就是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你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再把钱贷出去。为什么?你不怕银行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没钱兑给你。因为银行规模很大,大到你对银行非常非常的信任。

而此时的P2P的宣传就让投资者们产生了信用幻觉,潜意识中觉得P2P平台就是跟银行一样,具有刚兑的实力。但是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的想想P2P平台真的有商业银行的实力吗?恐怕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啊。

我们刚才说了一直到2015年P2P才首次受到监管,而在这之前进入P2P行业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注册一家公司搞一个官网,花几十万再买一套借贷系统,想要显得更牛叉些就通过过桥资金,把注册资金搞成几千万或上亿,没名气的就把一部分股权,散给一些上市公司,摇身一变就成了上市系公司的P2P平台了。

自然这么一搞的话就变味了,高峰期的3595家公司,你以为真的都是想做P2P挣个管理费?

哪个行业都有几个坏鸟,而P2P行业尤其多,有些公司就是打着P2P的幌子敛财的,最典型的就是资金池模式。

P2P正常的就是有借款人、有出借人,平台作为中间人。但是资金池模式就是只有平台和出资人,而借款人只是名义上的,但实质上并没有。

出借人把钱给了平台。平台到期之后还本付息,而付息的钱则是从后来出借人的本金里拿出来的,而平台则可以拿着资金池里的钱随意挥霍,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庞氏骗局,拿后来进的钱补给先进来的人,击鼓传花。当后进来的钱不足以支付先进来人的本金和利息的时候,整个资金盘就轰然倒塌。

平台发一则公告经营不善,企业倒闭跑路,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只是苦了那么多的投资者了,血本无归,话说即使是放股市赔了也不会赔的这么干净啊,这样的从一开始就是明骗。

有些算有点良心的呢,则是把借来的钱拿去资本市场投资,希望自己能够以小博大,但资本市场真的是那么好赚钱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资本市场可从来不会按照你的想法走,短线投机亏钱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其结果与上面所说的拿着资金池里的钱挥霍一番也不无区别。

区别只在于暴雷的早与晚的问题,因为一些公司玩法更高明一些,自己平台既有出借人也有实际的借款人,但是这种借款人一般都是公司,而这种公司却都是托,也就是自己的关联公司,这种空壳公司包装出一个项目需要借款,平台就把这个项目挂在网站上许以高额回报,寻找自愿上钩的鱼,其实这就是为出借人设的一个圈套,坑你没商量。

当然了这些是P2P行业里的违法的方式,比如暴雷的e速贷、E租宝、唐小僧等等的都是这种模式,危害有多大,就拿一个E租宝来说吧。580多亿的欠款,90万名投资人,人均投资6万多元,其平台上95%都是假项目,200多台数据服务器,案发时整理成册的犯罪证据就多达1200多册,着实是让人发指。

但毕竟还有许多的P2P公司是合规经营的,但合规经营依然走到了被清退的地步,只能说这个商业模式出现了问题,我们刚才说了平台开始愿意为出借人兜底,那就意味着平台要为坏账买单,而这个坏账率的高低,则取决于平台的风控技术。

可以说P2P的大数据风控就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

中国的个人征信覆盖率仅仅只有30%,而美国则高达92%。所以中国的P2P风控系统并不能依赖于个人征信系统,因为有太多的人压根就没有征信记录,P2P的风控系统很难获取到借款人的就业、收入、信贷记录。

这些与信用强相关的数据,那能获取到哪些呢?依赖借款人的社交信息、地理信息、电商购物信息等等这些非信用数据,这就直接导致了风控模型的非常薄弱,在这样的风控模型下P2P的贷款逾期率,逐年升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希望在P2P平台上借款的是什么人呢?是在银行不能获得小额贷款和信用卡的用户,才愿意以比银行更高的借贷成本在P2P平台借钱,换句话说P2P的借款用户其实已经被银行筛过一遍了,剩下的用户资质有多高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有些用户的恶意逾期就越来越多。甚至在新闻中出现了一个小伙子带领全村人一起撸网贷着壮观景象,凭实力借的钱,凭什么还要还的这样的神逻辑。

逾期率的升高也伴随着兜底所消耗资金的越来越多,这样也就势必为推高P2P平台的运营成本,要知道P2P公司提高收入的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降低出借人的成本,也就是平台,把出借人的收益率降低,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并不具有操作性,毕竟几千家的P2P平台,又不是只有你一家。你家给的利息低,出资人转头,就投入到别人的怀抱,所以所有的P2P公司都不会这么做。

第二种就是提高借款人的利率,这个似乎是大家都能接受的,毕竟借款人是需求者,想要获取资金多花点利息也可以接受。这似乎也是唯一一条覆盖坏账所引发的借贷成本增加的途径,

于是大家就会发现很多的24%,甚至是36%年利率的借贷产品,甚至还有一些平台为了使自己的借贷利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巧立名目再收一些审核费啊、管理费啊等等的。宣传的时候说自己的年利率在10%以内,乍一看非常吸引人,比银行的借贷利率还要低。殊不知真的放款的时候,各种名目的费用一加才知道年利率依然高达20%以上,都是满满的套路。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风控模型的薄弱导致了平台坏账率升高,推高资金成本,为了覆盖掉成本,就必须向借款人提高利率,而本就资质平平的用户在高利率之下,坏账率又会增加,这样一个闭环一旦形成,就形成了一个死结,直至平台无力垫付坏账金额,而引发挤兑,从而造成资不抵债跑路,倒闭延期就成为了必然。

路越走越窄,如何能长久呢?随着2015年7月18日央行联合10部委开始对P2P行业进行监管,随后陆续发布了十几个监管文件,越来越严格使得很多的问题平台被,截止到19年末P2P问题平台累计就达到了2923家,其中42%平台跑路,34%提现困难,13%被立案侦查。

其中甚至还有非常著名的头部机构积木盒子,这个平台曾经获得经纬中国、银泰资本、顺为资本、小米科技等知名投资人总计达1.3亿美元的投资,也未能幸免。

随着越来越多的平台问题的出现,2018年出现了P2P清退潮,而这波操作对投资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投资者在P2P上的信任着持续的降低,当一个行业的信任被质疑的时候,也就是只剩下穷途末路了,当然如果只是自由的行业竞争,肯定不会出现这么大面积的清退。

这已经表现出了是整个行业的异常了,2019年发布的175号文件就提出了坚持以机构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加大整治力度,而2020年底就是最后的期限,正如开头银保监会的刘福寿所说的整个中国的P2P机构目前已经彻底清零,P2P行业的丧钟终是敲响了。

作为一个普惠金融P2P这种模式本身是有利于人们生活的,但是变态的竞争,变异的机制,绝对的利益追求,最终葬送了整个行业。

可悲!可叹!可惜!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购买过P2P产品,你的资金落袋为安了吗?所以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还是需要做些功课的,毕竟涉及到钱的事都不是小事。大家可以留言讲讲自己入坑的经历。

如果你对投资和经济方面的知识感兴趣,欢迎点个赞和加个关注,后浪儿的大锤给你带来更多的案例剖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