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投資圈風頭無兩的p2p終於謝幕了,從高峯時期的3595家P2P公司羣雄逐鹿,到今天的清零,整個歷程也可謂是過山車般的刺激,令人扼腕嘆息。

最早誕生於英國的P2P模式

如何在中國生根發芽?

如何在中國產生變異?

如何讓國人無限追捧?

又如何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和大家一起深度揭祕,這個行業的興衰史。

2020年11月27日上午銀保監會的首席律師劉福壽發表的演講中說到,互聯網金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已經被大幅削減,因爲全國的P2P網貸機構,已經從高峯時期的3595家縮減爲0了。

也就是說這個盛極一時的互聯網金融P2P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以後只能當作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了,既然曾經也曾轟轟烈烈過,那我們也不妨剖析一下這個行業如何盛極而衰。

會對我們以後的投資行爲有何借鑑意義呢?

P2P的本質也就是一種小額信用借款,而這種借貸方式的鼻祖則是孟加拉國的尤努斯。他在美國學習,但是看到自己的國家貧窮落後,很多貧困人口根本無法獲得金融服務。在80年代他拿出自己的27美元借給了43名孟加拉農村的貧困婦女,幫助他們購買農具改變貧困,隨後其創建了格萊珉銀行,開創了小額信貸扶貧。

2006年由此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而這個諾貝爾獎的獲得使得這種模式被更廣泛的傳播。普惠金融由此開端,而其中英國的ZOPA機構,發現了小額信貸的商業前景,於是就將這種小額貸款搬到了互聯網上,成爲了最早的P2P平臺。也着實讓英國興奮了一段時間,其聲稱互聯網時代。

美國人拿走了幾乎所有的第一,但這個P2P的第一屬於英國,可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有多自豪了,而早期的P2P模式其實是非常簡單的,就是找到一些有借錢需求的人,然後通過技術手段確認他們的還款能力與還款意願,然後把這些借款信息放到平臺上,手裏有資金的人可以把錢借給這些人,平臺就收取一些手續費。

這個時期P2P平臺其實就是一個單純的信息撮合平臺,就是掙個辛苦費,沒啥風險,風險在哪裏呢?全在出借人那裏,借款人不還款了,是出借人損失。

但是你會發現今天你買的P2P怎麼好像跟這不一樣呢?因爲到了中國之後,這種模式就變異了,雖然英國第一個做出了P2P,但發展壯大仍然是在美國,因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很早就把P2P給定性了,認爲其貸款行爲就是證券發行,於是受到嚴格監管,認爲其就是一箇中介平臺,撮合借貸雙方,因此也不存在擠兌的風險。

2007年國內第一家P2P平臺拍拍貸,就是借鑑了這種模式,當P2P進入中國的時候,監管就是一片空白,一直野蠻生長了。8年之後的2015年在首次被納入到了銀監會的監管。早期的如拍拍貸其實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金融中介。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如果發生了逾期,平臺會首先告知出借人情況,而不是立馬就給出借人墊付,找第三方公司進行債權回收。這樣平臺也沒啥風險,出借人既然出借資金,並預期會有高額回報就需要自擔一些風險,這樣大家其實也都能接受。

行業也會慢慢發展,但是到了2014年迎來了一個P2P行業的轉折,成立於2009年的老牌P2P公司紅嶺創投暴雷了,紅嶺創投給廣州的4家紙業公司合計借款了1億元,然後把這1億拆分成了14個標的,由4567人認購,平均每人投資了2.19萬元,最大的一筆一個人投資了240萬元。

8月份幾家紙業公司報出無力償還借款,而且還涉及到多家銀行重複質押騙貸已經涉及到犯罪了,而紅領創投眼看無力收回貸款,最終老闆周世平大筆一揮,選擇了爲客戶墊付這1億元的壞賬。

而此次墊付也爲整個P2P行業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契機,紅嶺創投願意爲出借人兜底,簡單的就是說如果借款人逾期了,那麼平臺願意先給借款人墊付,這樣一來出借人豈不是非常高興

這不就等於是保本保息了嗎。而且利息也要比存銀行的收益高的多,這不就是給出借人一個定心丸嗎。

紅嶺創投的示範效應一下子就引爆了整個P2P行業,幾乎一夜之間所有的P2P平臺都爲出資人上了這一保險,爲出資人兜底。爲什麼大家都來模仿,很簡單,如果你是出借人,你肯定是希望自己借出的錢,首先能夠保證本金的安全,然後要有高額的收益。

而P2P平臺爲你的資金兜底的行爲,正好滿足了出借人的這兩個需求,似乎在說快來把資金投入P2P吧,回家躺着就能賺到比銀行多幾十倍收益的錢,問有啥風險,就是有逾期的可能。但是平臺爲你兜底了,你還怕啥。

而也就是在此時P2P的定位,已經徹底發生了改變,它已經有一個信息中介轉型爲一個信用中介,信用中介是誰,就是全國性的商業銀行,你把錢存進銀行,銀行再把錢貸出去。爲什麼?你不怕銀行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沒錢兌給你。因爲銀行規模很大,大到你對銀行非常非常的信任。

而此時的P2P的宣傳就讓投資者們產生了信用幻覺,潛意識中覺得P2P平臺就是跟銀行一樣,具有剛兌的實力。但是我們靜下心來仔細的想想P2P平臺真的有商業銀行的實力嗎?恐怕差的不是一點半點啊。

我們剛纔說了一直到2015年P2P才首次受到監管,而在這之前進入P2P行業的門檻實在是太低了,註冊一家公司搞一個官網,花幾十萬再買一套借貸系統,想要顯得更牛叉些就通過過橋資金,把註冊資金搞成幾千萬或上億,沒名氣的就把一部分股權,散給一些上市公司,搖身一變就成了上市系公司的P2P平臺了。

自然這麼一搞的話就變味了,高峯期的3595家公司,你以爲真的都是想做P2P掙個管理費?

哪個行業都有幾個壞鳥,而P2P行業尤其多,有些公司就是打着P2P的幌子斂財的,最典型的就是資金池模式。

P2P正常的就是有借款人、有出借人,平臺作爲中間人。但是資金池模式就是隻有平臺和出資人,而借款人只是名義上的,但實質上並沒有。

出借人把錢給了平臺。平臺到期之後還本付息,而付息的錢則是從後來出借人的本金裏拿出來的,而平臺則可以拿着資金池裏的錢隨意揮霍,這實質上就是一個龐氏騙局,拿後來進的錢補給先進來的人,擊鼓傳花。當後進來的錢不足以支付先進來人的本金和利息的時候,整個資金盤就轟然倒塌。

平臺發一則公告經營不善,企業倒閉跑路,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只是苦了那麼多的投資者了,血本無歸,話說即使是放股市賠了也不會賠的這麼幹淨啊,這樣的從一開始就是明騙。

有些算有點良心的呢,則是把借來的錢拿去資本市場投資,希望自己能夠以小博大,但資本市場真的是那麼好賺錢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資本市場可從來不會按照你的想法走,短線投機虧錢依然是大概率事件,其結果與上面所說的拿着資金池裏的錢揮霍一番也不無區別。

區別只在於暴雷的早與晚的問題,因爲一些公司玩法更高明一些,自己平臺既有出借人也有實際的借款人,但是這種借款人一般都是公司,而這種公司卻都是託,也就是自己的關聯公司,這種空殼公司包裝出一個項目需要借款,平臺就把這個項目掛在網站上許以高額回報,尋找自願上鉤的魚,其實這就是爲出借人設的一個圈套,坑你沒商量。

當然了這些是P2P行業裏的違法的方式,比如暴雷的e速貸、E租寶、唐小僧等等的都是這種模式,危害有多大,就拿一個E租寶來說吧。580多億的欠款,90萬名投資人,人均投資6萬多元,其平臺上95%都是假項目,200多臺數據服務器,案發時整理成冊的犯罪證據就多達1200多冊,着實是讓人髮指。

但畢竟還有許多的P2P公司是合規經營的,但合規經營依然走到了被清退的地步,只能說這個商業模式出現了問題,我們剛纔說了平臺開始願意爲出借人兜底,那就意味着平臺要爲壞賬買單,而這個壞賬率的高低,則取決於平臺的風控技術。

可以說P2P的大數據風控就是個僞命題,爲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中國的個人徵信覆蓋率僅僅只有30%,而美國則高達92%。所以中國的P2P風控系統並不能依賴於個人徵信系統,因爲有太多的人壓根就沒有徵信記錄,P2P的風控系統很難獲取到借款人的就業、收入、信貸記錄。

這些與信用強相關的數據,那能獲取到哪些呢?依賴借款人的社交信息、地理信息、電商購物信息等等這些非信用數據,這就直接導致了風控模型的非常薄弱,在這樣的風控模型下P2P的貸款逾期率,逐年升高,也就不足爲奇了。

而希望在P2P平臺上借款的是什麼人呢?是在銀行不能獲得小額貸款和信用卡的用戶,才願意以比銀行更高的借貸成本在P2P平臺借錢,換句話說P2P的借款用戶其實已經被銀行篩過一遍了,剩下的用戶資質有多高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有些用戶的惡意逾期就越來越多。甚至在新聞中出現了一個小夥子帶領全村人一起擼網貸着壯觀景象,憑實力借的錢,憑什麼還要還的這樣的神邏輯。

逾期率的升高也伴隨着兜底所消耗資金的越來越多,這樣也就勢必爲推高P2P平臺的運營成本,要知道P2P公司提高收入的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降低出借人的成本,也就是平臺,把出借人的收益率降低,雖然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並不具有操作性,畢竟幾千家的P2P平臺,又不是隻有你一家。你家給的利息低,出資人轉頭,就投入到別人的懷抱,所以所有的P2P公司都不會這麼做。

第二種就是提高借款人的利率,這個似乎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畢竟借款人是需求者,想要獲取資金多花點利息也可以接受。這似乎也是唯一一條覆蓋壞賬所引發的借貸成本增加的途徑,

於是大家就會發現很多的24%,甚至是36%年利率的借貸產品,甚至還有一些平臺爲了使自己的借貸利率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巧立名目再收一些審覈費啊、管理費啊等等的。宣傳的時候說自己的年利率在10%以內,乍一看非常吸引人,比銀行的借貸利率還要低。殊不知真的放款的時候,各種名目的費用一加才知道年利率依然高達20%以上,都是滿滿的套路。

這時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現象,風控模型的薄弱導致了平臺壞賬率升高,推高資金成本,爲了覆蓋掉成本,就必須向借款人提高利率,而本就資質平平的用戶在高利率之下,壞賬率又會增加,這樣一個閉環一旦形成,就形成了一個死結,直至平臺無力墊付壞賬金額,而引發擠兌,從而造成資不抵債跑路,倒閉延期就成爲了必然。

路越走越窄,如何能長久呢?隨着2015年7月18日央行聯合10部委開始對P2P行業進行監管,隨後陸續發佈了十幾個監管文件,越來越嚴格使得很多的問題平臺被,截止到19年末P2P問題平臺累計就達到了2923家,其中42%平臺跑路,34%提現困難,13%被立案偵查。

其中甚至還有非常著名的頭部機構積木盒子,這個平臺曾經獲得經緯中國、銀泰資本、順爲資本、小米科技等知名投資人總計達1.3億美元的投資,也未能倖免。

隨着越來越多的平臺問題的出現,2018年出現了P2P清退潮,而這波操作對投資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投資者在P2P上的信任着持續的降低,當一個行業的信任被質疑的時候,也就是隻剩下窮途末路了,當然如果只是自由的行業競爭,肯定不會出現這麼大面積的清退。

這已經表現出了是整個行業的異常了,2019年發佈的175號文件就提出了堅持以機構退出爲主要工作方向,加大整治力度,而2020年底就是最後的期限,正如開頭銀保監會的劉福壽所說的整個中國的P2P機構目前已經徹底清零,P2P行業的喪鐘終是敲響了。

作爲一個普惠金融P2P這種模式本身是有利於人們生活的,但是變態的競爭,變異的機制,絕對的利益追求,最終葬送了整個行業。

可悲!可嘆!可惜!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購買過P2P產品,你的資金落袋爲安了嗎?所以我們在做投資的時候,還是需要做些功課的,畢竟涉及到錢的事都不是小事。大家可以留言講講自己入坑的經歷。

如果你對投資和經濟方面的知識感興趣,歡迎點個贊和加個關注,後浪兒的大錘給你帶來更多的案例剖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