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學習之母,練習是能力之基,思考是萬力之源,作業本來是教育的常態。然而,近些年來,教育出現“內卷化”傾向,以至於作業成爲學生和家長的一大“痛點”,“學生真苦,家長真累”頗有怨聲載道之勢。

中小學教育出現“內卷化”,尤其以小學教育最爲嚴重。小學教育,本來內容相對簡單,現在的情況是,小學教育搞極爲複雜,不但小學生深受其苦,搞得家長也要“陪綁”,甚至是,家有小學生,全家雞犬不寧。

小學教育的繁難複雜,是不是現在的小學教育水平較之於以前有了質的飛躍?呵呵復呵呵,你以爲小學教育搞得比博士研究生更爲繁難複雜,一個小學生就會博士生水平高?天底下哪有這樣的怪事?

現在的小學教育,一系列的繁複,只不過是教育的“內卷化”嚴重而已。教育“內卷”,可以折磨學生,可以折騰家長,但肯定不會提高教育品質。恰好相反,小學教育的“內卷化”,會早早地把學生的靈性消耗殆盡。

教育,迴歸本來,才能面向未來。

力戒形式主義和飄浮不實等學風、教風,切實糾正教育“內卷化”傾向,才能爲孩子營造快樂健康的成長環境,才能真正有利於學生的成長髮展。

防止小學教育“內卷化”,有沒有好辦法?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讓教育迴歸本來。

首先,學校老師要戒除手機癮。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上一些很好的功能,比如拍照、打卡、接龍、投票等等,讓老師癡迷不已,這簡直是就是一個功能強大的神器啊。於是,一個一個用起來,欲罷不能。於是,學生、家長就被老師的手機給“綁架”了,欲哭無淚。

我要問一句,如果沒有手機,教育還能不能做?讓老師如癡如醉的那些手機功能,真正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嗎?

讓教育迴歸本來,老師要戒一戒手機癮了。

不要在家校羣中向學生及家長佈置打卡、投票、接龍、拍照等形式主義任務。學生和家長,會感到輕鬆許多。

此外,除一個學期一次的家長會,不以“親子活動”等名義,硬性要求家長參加學校、年級、班級組織的集體性活動。

可以鼓勵家長與孩子加強溝通交流,可以鼓勵學生在家中進行力所能及的勞動,可以鼓勵家長引導孩子參加社會活動,可以鼓勵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方面起示範作用,但請不以各種形式“綁架”家長,硬性要求學生、家長在規定的時間、地點進行相關活動,並以拍照、視頻等形式打卡“留痕”。

消除作業“痛點”,作業佈置適度適量,對作業進行總量控制,不佈置超出課標要求的高難度作業,原則上老師佈置作業前先要自己做一遍。

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要求所有老師不得佈置學生難以完成、形似給學生布置實則給家長佈置的作業,不向學生布置超出學生實際能力的手工製作或科學探究性作業。

不得以“家長簽字”等形式讓家長代行批改作業,嚴禁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用真心,辦實事,讓教育迴歸本來,做有溫度的教育,應該是學校追求的教育理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