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环抱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一幢崭新的厂房内,甘洌的山泉经过水处理、吹瓶、灌装、封盖等,头戴“金冠”的瓶装矿泉水像一排排列队的卫兵,随着流水线快速向前而来,经过工人贴标、包装后装箱入库。

这家深藏在兴仁大山褶皱里的企业叫贵州锶多多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随着慈溪兴仁两地扶贫协作的不断推进,去年它也“飞”到这里落地生根,为贫困山区的群众带来了收入。

兴仁地无三尺平,尤其是地处偏远的深度贫困村,连绵起伏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增收的绊脚石横亘在高山之巅,让深处大山的人们看不到希望和未来。

在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项目过程中,我市遇到了深度贫困地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产业发展要素匮乏等因素无法在当地推进规模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因为条件限制,好的产业扶贫项目很难在深度贫困地区落地,即便落地资金使用效益也大打折扣,而部分地区具备很好的产业项目落地条件,但又难以与深度贫困村产生利益联结。为此,2018年起,我市在兴仁创新推出了“飞地扶贫”模式,将帮扶资金投向交通便利、经营成熟、发展前景好的地区,让分红和收益逐步流向深度贫困村贫困户。

位于屯脚镇的瓶装线生产线是慈溪在兴仁开展的一个“飞地扶贫”项目。屯脚镇鲤鱼村相对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也不错,产业发展各项要素比较齐备。当年,在慈溪帮扶资金支持下,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在当地实施了瓶装水生产线项目。项目在屯脚镇投产,收益流向深度贫困地区。项目投产后,马马崖镇米粮村、田边村等40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得到了5000元分红。而且,企业设立的扶贫车间和200多个直销供水网点,助不少贫困地区人员实现就业。

真武山街道的“金州黄牛”,屯脚镇的红心猕猴桃,城南街道的薏仁米生态蛋鸡,大山镇的阳光玫瑰葡萄,潘家庄镇的蓝莓和黑毛驴……2018年以来,一个接一个扶贫项目相继实施,又将收益和分红“飞”入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家中。

在“飞地扶贫”进程中,产业模式也在深度贫困村成功“复制”,最终实现从“飞地”到“落地”。屯脚镇的瓶装水项目因为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尝到甜头后又在马马崖镇投资上马新项目。

11月18日,车子从兴仁市出发行驶了1个半小时的盘旋山路后,我们来到了大山深处的“锶多多”公司。该公司瓶装水生产线项目刚开始投产,包装流水线前,工人们正忙碌不停。“你看这瓶水,别它只有350mL,价格却要25元,里面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锶。”该公司生产厂长张红宇拿起一瓶水对记者说,这些矿泉水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一线城市,销路不是问题。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以上。

“兴仁市有6个深度贫困村,我们马马崖镇占了3个,这个项目的落地,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很大的福音。”马马崖镇党委书记马艳勇告诉记者,去年到今年,“锶多多”共投入1600余万元实施天然矿泉水瓶装水水处理系统建设项目和瓶装水生产线项目,得到慈溪帮扶资金628万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让农户参与公益劳动获取保底分红。2019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200余人按劳分红,解决项目区10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今年,又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解决务工30人,带动30户120人增收,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现在不愁了,我和老公两人加起来每月能拿7000多元。”马马崖镇崩当村村民梁大凤说,以前夫妻俩一个在家带小孩一个在外打零工,收入没保障,如今两人在锶多多都有了稳定工作。

“飞地扶贫,让帮扶工作走出了贫困地区项目落地难、利益联结难和产业复制难的三大困局。”慈溪挂职干部、兴仁市扶贫办副主任房科说,将帮扶资金先投向交通便利、经营成熟、发展前景好的地区落地,通过“跨界入股”保底分红,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同时,项目在“飞出地”运营良好,企业信心增强之后,推动其尝试直接到“飞入地”实施项目,实现产业复制。“飞地扶贫”成为促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项目落地的“前奏曲”,让产业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助深山群众早日走上脱贫致富路。

据介绍,仅今年的8个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发展类项目中,我市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064万元用于6个“飞地扶贫”项目。通过“飞地扶贫”,与马马崖镇的田边村、大湾村、米粮村,以及大山镇老里旗村、猪槽箐村和波阳镇杨柳井村6个深度贫困村实现利益联结全覆盖。

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 摄影 王烨江 通讯员 张天叶

来源:慈溪新闻网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