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羣山環抱的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市馬馬崖鎮九盤村,一幢嶄新的廠房內,甘洌的山泉經過水處理、吹瓶、灌裝、封蓋等,頭戴“金冠”的瓶裝礦泉水像一排排列隊的衛兵,隨着流水線快速向前而來,經過工人貼標、包裝後裝箱入庫。

這家深藏在興仁大山褶皺裏的企業叫貴州鍶多多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隨着慈溪興仁兩地扶貧協作的不斷推進,去年它也“飛”到這裏落地生根,爲貧困山區的羣衆帶來了收入。

興仁地無三尺平,尤其是地處偏遠的深度貧困村,連綿起伏的山一座連着一座,增收的絆腳石橫亙在高山之巔,讓深處大山的人們看不到希望和未來。

在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項目過程中,我市遇到了深度貧困地區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產業發展要素匱乏等因素無法在當地推進規模化產業發展的困境。因爲條件限制,好的產業扶貧項目很難在深度貧困地區落地,即便落地資金使用效益也大打折扣,而部分地區具備很好的產業項目落地條件,但又難以與深度貧困村產生利益聯結。爲此,2018年起,我市在興仁創新推出了“飛地扶貧”模式,將幫扶資金投向交通便利、經營成熟、發展前景好的地區,讓分紅和收益逐步流向深度貧困村貧困戶。

位於屯腳鎮的瓶裝線生產線是慈溪在興仁開展的一個“飛地扶貧”項目。屯腳鎮鯉魚村相對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利條件也不錯,產業發展各項要素比較齊備。當年,在慈溪幫扶資金支持下,貴州苗西南飲品有限公司在當地實施了瓶裝水生產線項目。項目在屯腳鎮投產,收益流向深度貧困地區。項目投產後,馬馬崖鎮米糧村、田邊村等40戶貧困戶每戶每年得到了5000元分紅。而且,企業設立的扶貧車間和200多個直銷供水網點,助不少貧困地區人員實現就業。

真武山街道的“金州黃牛”,屯腳鎮的紅心獼猴桃,城南街道的薏仁米生態蛋雞,大山鎮的陽光玫瑰葡萄,潘家莊鎮的藍莓和黑毛驢……2018年以來,一個接一個扶貧項目相繼實施,又將收益和分紅“飛”入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戶家中。

在“飛地扶貧”進程中,產業模式也在深度貧困村成功“複製”,最終實現從“飛地”到“落地”。屯腳鎮的瓶裝水項目因爲發展勢頭良好,企業嚐到甜頭後又在馬馬崖鎮投資上馬新項目。

11月18日,車子從興仁市出發行駛了1個半小時的盤旋山路後,我們來到了大山深處的“鍶多多”公司。該公司瓶裝水生產線項目剛開始投產,包裝流水線前,工人們正忙碌不停。“你看這瓶水,別它只有350mL,價格卻要25元,裏面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鍶。”該公司生產廠長張紅宇拿起一瓶水對記者說,這些礦泉水主要銷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國一線城市,銷路不是問題。全面投產後,年產值將達2億元以上。

“興仁市有6個深度貧困村,我們馬馬崖鎮佔了3個,這個項目的落地,爲當地羣衆帶來了很大的福音。”馬馬崖鎮黨委書記馬豔勇告訴記者,去年到今年,“鍶多多”共投入1600餘萬元實施天然礦泉水瓶裝水水處理系統建設項目和瓶裝水生產線項目,得到慈溪幫扶資金628萬元。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讓農戶參與公益勞動獲取保底分紅。2019年,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40戶200餘人按勞分紅,解決項目區100餘人實現就業增收。今年,又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57戶,解決務工30人,帶動30戶120人增收,脫貧成果進一步鞏固。“現在不愁了,我和老公兩人加起來每月能拿7000多元。”馬馬崖鎮崩當村村民梁大鳳說,以前夫妻倆一個在家帶小孩一個在外打零工,收入沒保障,如今兩人在鍶多多都有了穩定工作。

“飛地扶貧,讓幫扶工作走出了貧困地區項目落地難、利益聯結難和產業複製難的三大困局。”慈溪掛職幹部、興仁市扶貧辦副主任房科說,將幫扶資金先投向交通便利、經營成熟、發展前景好的地區落地,通過“跨界入股”保底分紅,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同時,項目在“飛出地”運營良好,企業信心增強之後,推動其嘗試直接到“飛入地”實施項目,實現產業複製。“飛地扶貧”成爲促進深度貧困地區產業項目落地的“前奏曲”,讓產業幫扶從“輸血”轉向“造血”,助深山羣衆早日走上脫貧致富路。

據介紹,僅今年的8個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發展類項目中,我市就投入財政幫扶資金2064萬元用於6個“飛地扶貧”項目。通過“飛地扶貧”,與馬馬崖鎮的田邊村、大灣村、米糧村,以及大山鎮老裏旗村、豬槽箐村和波陽鎮楊柳井村6個深度貧困村實現利益聯結全覆蓋。

全媒體記者 陳利羣 攝影 王燁江 通訊員 張天葉

來源:慈溪新聞網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