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是直通車

今年以來,中國A股多家擬上市公司罕見主動撤回IPO(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數量明顯多於去年,引發關注。

主動撤回IPO企業數是去年同期1.7倍

據金融數據服務商萬得資訊(Wind)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9日,今年已有144家公司主動撤回IPO申請,其中滬深主板公司47家、科創板21家、創業板38家、北交所38家;這一數量是去年同期的1.7倍左右。

其中,按下“撤回鍵”的企業不乏已經通過交易所上市審覈委員會審覈的企業。

據深圳證券交易所近日公告,安徽晶奇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國證監會審閱其IPO並在創業板上市申請文件的過程中,該公司與其保薦機構主動要求撤回註冊申請文件。值得注意的是,該企業早在2021年就已“過會”。

此外,浙江控閥2022年12月創業板IPO過會,一年多未提交註冊,今年3月撤回IPO;博菱電器2022年11月創業板IPO過會,過會逾一年未提交註冊,最終今年3月撤回IPO。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在接受中新社直通車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公開資料來看,上述企業之所以主動撤回IPO申請,主要是在IPO自查過程中,發現公司在合規、板塊定位、信息披露、會計處理等方面存在問題,及時糾正。企業之所以在IPO問題上如此積極自查自糾,這與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嚴監管”的風氣密切相關。

自今年2月吳清出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以來,特別是新“國九條”發佈以來,“強本強基、嚴監嚴管”成爲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基調。

吳清履新後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上市公司是市場之基,是投資價值的源泉,要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在剛剛過去的“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吳清再次發聲:從上市公司的“入口”到持續監管,再到“出口”,都正在建立更加嚴格的制度安排。目的就是堅決把造假者擋在門外,把公開透明的要求貫徹到公司信息披露的全過程,把尊重投資者、回報投資者的理念融入公司治理的各項機制,把“殭屍企業”、害羣之馬堅決清出市場。

最新的政策來自證監會5月15日發佈的《監管規則適用指引—發行類第10號》,指引要求發行人在招股說明書刊登致投資者的聲明,完善上市後分紅政策的信息披露規則,強化未盈利企業相關信息披露等。

趙錫軍表示,由於監管層將“兩強兩嚴”的基調貫穿企業發行上市監管的全過程,持續做好IPO監管、上市公司監管、退市監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擬上市企業認真進行IPO的自查自糾,有效遏制了“帶病闖關”、投機上市的行爲。

馬可波羅被暫緩審議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嚴監管”的基調亦在馬可波羅這一項目上有所體現。作爲發行上市新規頒佈後的首個上會項目,馬可波羅IPO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4月30日,深滬交易所正式發佈修訂後的《股票發行上市審覈規則》等業務規則,提高各板塊上市財務條件,進一步明確板塊定位要求。

深交所上市委5月16日召開會議,審議馬可波羅IPO申請,作出暫緩審議的決定。

深交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上市委暫緩馬可波羅上市申請的審覈,主要是考慮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出現一定下滑等實際情況,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確認影響業績不確定因素是否消除。

公開資料顯示,馬可波羅專注於建築陶瓷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是國內最大的建築陶瓷製造商和銷售商之一。2021年至2023年,馬可波羅營業收入分別爲93.65億元(人民幣,下同)、86.61億元、89.25億元,淨利潤分別爲16.53億元、15.14億元、13.53億元。

馬可波羅表示,由於公司下游房地產受宏觀經濟及政策調控影響較大,若宏觀經濟環境或公司所處的競爭環境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可能影響公司產品價格以及經營業績的穩定性,公司營業利潤存在進一步下滑的風險。

有市場人士認爲,馬可波羅主業是建築陶瓷,結合公司所在行業以及自身經營情況,作出暫緩審議決定,進一步評估後續一段時間發行人經營業績的穩定性,既體現了實事求是、客觀對待企業發行申請的務實態度,也展現了認真落實新“國九條”,依法從嚴把好發行准入關,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更好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堅定決心。

針對IPO監管趨嚴,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表示,這不僅有助於優化資源配置,通過調節IPO節奏,促使擬上市公司審慎考慮融資時機和規模,避免市場流動性過剩或過缺,實現資本的有效配置;還有助於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對擬IPO企業嚴格審覈,有助於篩選出更具發展潛力的公司,從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此外,還能穩定二級市場情緒,避免市場因短期內大量新股上市而引發的波動,維護市場穩定。

展望未來,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認爲,隨着政策的持續落地,A股IPO市場新生態將逐步形成,這不僅有助於優化一二級市場的互動關係,提升資本市場的整體質量和效率,也將爲投資者創造更爲安全、透明的投資環境。長遠來看,還將促進資本市場的持續繁榮與穩定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