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爲何成爲戰國七雄中最先被滅掉的國家?原因只有八個字

衆所周知,秦始皇一統天下建立秦朝以前,中原大地長期處於七雄爭霸的局面,即秦、韓、趙、魏、楚、燕、齊七大強國共存並立,而在秦始皇進行統一大業的進程中,爲何韓國會成爲七雄中最先被滅掉的國家呢?

話說公元前二三零年,秦派內史騰率軍突然南下渡過黃河,攻破韓國首都鄭也就是今天河南新鄭,韓國滅亡,如今一提到戰國七雄,韓國似乎總是最不起眼的那一個,四周 強國環伺,離秦國最近,最早滅亡好像不足爲奇。

但是如果細翻史料,卻發現怪異之處頗多,首先,戰國七雄中最小且沒有存在感的韓國,在戰亂頻繁的戰國時期延續了大約一百七十多年時間,超過了一整個北宋,比八方來賀四面來朝的大唐盛世也不過短了百餘年而已。

而且地處中原的韓國,不但人文技術非常發達,至少也是萬乘之國,實力極爲不俗,不是宋、衛、中山之流能夠相提並論的,秦國想要喫掉韓國並非易事,對其動手也需要好好思量一番纔行。

其次,“天下之強弓、勁弩、利劍皆從韓出”,放今天來講,就是韓國掌握了關鍵技術,蘇秦合縱時遊說韓宣惠王,“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百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

韓卒之劍裁,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伯膊。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盾、鍪、鐵幕、革抉,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即使蘇秦爲了合縱有拍馬屁之嫌,那麼張儀爲了連橫而提到韓國“見卒不過二十萬”,可見其兵力並不少。

再有就是,在秦國實行商鞅變法之時,幾乎同時期的韓昭侯也在推行申不害變法,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明明歷史給了同樣的機會,可爲何一個扶搖直上九萬里,一個卻星辰河漢忽明滅呢?

這裏不能不提的,自然是秦國連橫政策,中央突破,由近及遠,逐個殲滅的方針了,將主攻方向指向韓國,無可厚非,想要各個攻破,一對六的局勢下,秦國自然不能貿然出動,於是,離得最近的韓國便成爲了秦國試探其他諸侯國的目標,一擊得手,秦國也就瞭然了——六國合縱並不緊密。

另外,韓國的變法有問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韓昭侯時期,用申不害爲相,國治兵強,但是申不害的變革並不徹底,有很大的侷限性,效果遠不如魏國李悝變法、秦國商鞅變法,而在變法這一點上,秦國的延續性卻做得很好,秦惠文王雖然車裂了商鞅,但是商鞅變法卻保留了下來,而韓昭侯時代的強盛卻只是曇花一現。

除此以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佔着天下強弓利箭之利的韓國,可是佔據了一塊風水寶地啊,正所謂“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咱們看看當時的地圖,韓國控制的地區爲河南中部以及河南西南部,也就是今河南鄭州,許昌,平頂山和南陽四個地區,地理位置險要,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兩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又是戰略咽喉要地。

強國環伺的韓國被圍在中原地段無法發展,於韓是弊,可是在實力強勁,擁有西部大片領土的秦國看來,韓國佔據戰略要地,可謂“天下之樞紐”, 秦國本就民風彪悍,人人可戰,如果再佔據了韓國的礦產資源,必定如虎添翼,對接下來的統一大業有着極大的幫助。

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八個字因此也成了韓國的催命符,其就像是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住最好的地方,佔最好的資源,但由於地盤太小,幹不過兵強馬壯的對手們,自然就成爲第一個被欺負的對象了,不得不說,這即是韓國的無奈也是韓國的宿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