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小說和影視劇中的比武場景中,我們總能聽到“回合”這個詞,”幾個回合下來“,”大戰三百回合“,往往看到着我就納悶了,究竟怎樣才能算是一個回合,一個回合按什麼計算,3分鐘?5分鐘?還是10分鐘?

爲了搞清楚這個問題,必須回到歷史裏扒一扒。回合,仔細分析起來,可以分爲合與回兩個環節,不用說也知道,它是一個軍事上的用語。其實呢,它跟我國古代的作戰方式有着密切的聯繫。

在中原農耕地帶,步兵是最主要兵種,但鑑於單個步兵的作戰能力太有限,於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氏族的戰爭起,人們就發明 了一種用於戰場作戰新型作戰工具,那就是戰車。

一輛戰車至少需要兩馬一車三人,馬在戰場上向前奔馳,車上的三人各司其職。最前面的一個士兵負責駕駛,把控戰車的方向,左邊的士兵充當弓箭手,右邊士兵則手持矛和盾刺殺近敵和防禦車身。

在西漢以前的大戰中,戰車在戰場上頻頻使用,特別是在羣雄混戰、戰火連天的春秋戰國時期,戰車更是每一個國家武器裝備的標配,也是一個國家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的最好證明,所謂的“千乘之國”就指的是戰車的數量多。

戰場上,兩邊將領憑藉軍事指揮技術列陣對峙,一聲令下雙方的戰車便卯足了勁向敵方衝去,一邊衝刺的同時,弓箭手一邊盯緊機會向對方射箭,當雙方距離越來越近,兩方車上的士兵便會迅速拿出長矛刺向敵人,交互的速度極快,這樣一個交鋒,就是所謂的“合”。

隨後馬車相互錯開,背道而馳,不待跑出幾米,駕駛員快速將車掉頭,開始新一輪的火拼,就是這一回頭,就是所謂的“回”,也就意味着雙方完成了一個回合的較量。回合一次也就起源於此。

西漢時,中原面臨着遊牧民族匈奴的入侵,匈奴人的戰鬥力極強,他們的騎兵猛如閃電、靈活機動。爲了對付匈奴人,漢朝的軍事裝備和技術也進行了革和升級,那種笨重的戰車自然是要被淘汰了。騎兵成爲訓練的主要兵種。

在騎兵作戰時代,雙方將領拿着武器在單挑時,同樣存在回合較量這個環節,他們騎着馬猛烈地向對方衝去,互相靠近後一方拿着武器進攻,另一方拿着盾牌抵擋,隨後兩馬擦身而過,雙方勒馬回頭進行新一輪的較量,這樣同樣也算是完成了一個回合。

因此,一個回合較量的完成往往都是伴隨使用了重要的作戰工具——馬,在馬上完成一個衝鋒和搏鬥,掉頭回來準備第二場較量就是一個回合。步兵在作戰時,人數衆多,戰線拉長很多,就不能用回合計算了,這種戰爭往往一次性拼個你死我活。

至於在一些文學作品和歷史小說裏,常常有“大戰三百回合”的說法,根據常識也可以推斷,實在是帶有誇張的嫌疑。我們試想一下,得有多麼堅固的馬上才能經得起三百回的衝鋒,古代的戰車都是用木材所制,每一次猛烈的衝撞必然會對車體造成損耗,多說衝個十來二十回早已經散架了,且不論車上的人能不能經受得住這麼多次的生命冒險。所以,戰車衝撞也好,馬背上打鬥也好,往往幾個回合下來,勝負也就分曉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