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中,輕機槍是非常重要的道具之一。不過,關於輕機槍的實際用法和編制配備,很少有抗戰劇能夠搞明白。單單說一個換彈匣的問題,絕大部分抗戰劇就沒考慮到這一點,甚至將輕機槍當成衝鋒槍,讓戰士們人手一把端着衝鋒的場景也不少見。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集中若干挺機槍用於防禦或是突擊是很常見的。但請大家注意,這個集中可不是說將輕機槍搞成一排或是讓輕機槍手當先鋒去突擊,真那麼搞便宜的可是敵人,他們還巴不得我們這麼幹呢!不找掩體和射擊陣地,就端着機槍突突,既浪費了輕機槍的價值,也容易讓寶貴的機槍手遭到重大傷亡。

而且我們要知道,任何槍械沒有彈藥都是白給,真要那麼突突,還沒怎麼打呢,彈藥就沒了,真當是打遊戲呢,子彈幾乎無限?而且就輕機槍的裝備量來看,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尤其是八路軍中是不可能裝備有太多此類武器的。

現在的很多抗戰劇其實對當時的武器配置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動不動就給一個步兵連配輕機槍、重機槍,甚至是迫擊炮的。其實這些裝備在當時的具體編制都是有規定的,如迫擊炮和重機槍在國軍中多裝備於營級機炮連。而八路軍的話,由於這類裝備實在是太少了,往往都是團級直接掌握。

當然了,八路軍有的團有重機槍和迫擊炮,大把的團還沒有呢!比如在很多地方部隊或游擊隊編成的新步兵團中,最好的武器就是輕機槍,連一挺重機槍都沒有,更別說迫擊炮這玩意了。

而就輕機槍的裝備情況來說,不同的中國軍隊間差別也很大。

如中央軍精銳的步兵連一般可以將輕機槍裝備到班,即一個連可裝備9挺輕機槍;次一級的配置是一個連裝備6挺輕機槍,國軍一般部隊可到這個標準;再次的則是一個連裝備3挺輕機槍,這就是比較差的雜牌軍的配置了,當然也還有裝備更差的,基本就是雜牌中的雜牌了。

國軍能有這個裝備水準是憑藉着戰前原有的裝備量,戰時大量的國際援助、外購和大後方兵工廠生產實現的(國軍戰時損耗輕機槍50470挺,補充85480挺)。但上述這些裝備,基本不會供應給八路軍。

爲什麼說是基本呢?因爲多少也給了些——120挺蘇制轉盤機槍。

相較於國軍10多萬挺機槍(另補充重機槍23664挺)的補充來說,就給這點轉盤機槍實在是有些微不足道。當然,這還要考慮到蘇聯和國府中一些要員的因素存在,否則老蔣連這點武器都不會給。

輕機槍國府極少給補充,八路軍自己的兵工廠又造不了,民間收集也極少有這種武器,只能是依靠對敵作戰繳獲才能裝備自己。

但對敵繳獲豈是說說話那麼簡單的?

想要完整地繳獲1挺輕機槍,經常要犧牲十幾人,甚至幾十人才能得手。鬼子兵在戰敗前往往都要將機槍砸壞,而僞軍則龜縮在炮樓內,除非到抗戰末期出現了大崩潰,否則打這種僞軍也不順手。

可以說八路軍手中輕機槍的每一個零件,都是浸滿了烈士鮮血的,要是明白了這一點,就該明白輕機槍對於八路軍來說得有多珍貴。

1937年全面抗戰時,由紅軍主力改編而來的八路軍在步兵連一級基本裝備3挺輕機槍,而當時我軍的理想配置是一個步兵連的輕機槍裝備到6挺。

不過在隨後的作戰中,八路軍老部隊不斷分流,實際從整體上來說輕機槍的配置反倒是被稀釋化了,以至於仍然能夠保持3挺輕機槍配置的步兵連就可以說是絕對主力。

比如八路軍129師在1938年5月對所屬的3個老團(欠1營)進行過一次武器統計,其中輕機槍一共有100挺。

當時八路軍129師的每個步兵團有12個步兵連,另外還有1個團屬特務連,3個老團(欠1營)就是32個步兵連外加3個團屬特務連,一共是35個步兵/特務連。

100挺輕機槍裝備35個步兵/特務連,基本上每個連就是裝備3挺,當然了特務連和團裏的一些主力連可能裝備輕機槍要更多些,有的連隊就裝備的還要更少些了。

這3個老團其實就是129師東進抗日時所帶的769團、771團和772團,是響噹噹的主力團,這纔能有每個連平均3挺輕機槍的配置。

當時新成立的團可還遠沒有這種裝備水準,如129師385旅獨立團成立的時候,全團只有1200餘人,除了特務連和1個主力連各有3挺輕機槍和50餘支步槍外,其餘每個連只有10多支雜式步槍,剩下的戰士們就是以大刀或紅纓槍爲兵器了。

因此在這種新成立的步兵團中,相當多的步兵連連1挺輕機槍都沒有。而在八路軍最初擴軍的過程中,其實好多團都是這種情況。

如1940年百團大戰爆發前數月,八路軍曾經進行過一次實力數統計,全軍當時有359274人,武器則有步馬槍90534支,手槍4957支,輕重機槍1590挺,自動步槍127支,手(提)機槍680挺,信號槍172支,擲彈筒108支,迫擊炮156門,平射炮9門,山炮38門。

當時八路軍大約有160到170個團,以輕重機槍的裝備量而計,平均每團不到10挺。如果考慮到當時八路軍主力部隊會裝備相對多輕重機槍的話,那麼有相當一部分步兵連其實連1挺輕機槍都沒有。

因此當時朱老總和彭總的報告中便稱:八路軍的輕武器“百分之八十使用過度,來復線已磨平,口徑已松,射擊已失效”,而“自動火器(輕重機槍)平均每連不及一挺”。

所以我們要是實際去觀察百團大戰的話會發現,雖然總的參戰部隊有100多個團,但其實晉察冀和120師、129師系統打硬仗的卻總是那幾個老團。

而這些老團其實就是百團大戰最初計劃投入的那22個步兵團,之所以最初未將其他部隊列入,其實也是因爲別的部隊武器太差、彈藥太少,難以執行此類攻堅作戰任務。

雖然其他部隊在大戰開始後,也都積極參加了戰鬥,但總的來說還是打輔助較多,也就是說實際更多的任務就是破襲戰。而打鬼子據點,與日僞軍機動部隊交手的則爲八路軍當中武器和人員配置稍好的那些主力團。

也正因如此,這些主力團的傷亡損失比較大。比如129師系統的主力772團,從大戰開始一直打到了戰役結束,傷亡非常大,很多骨幹都犧牲了。因此在戰役末期,戰鬥力下降得很厲害(如1連只有70多人、3連只有50多人、4連也只有60多人),彈藥也所剩無幾,而在這個時候恰恰打響了關家堖戰鬥。

這一仗很有名,網上動輒便是什麼2萬八路軍喫不掉日軍500人。可要仔細看八路軍參戰部隊番號的話會發現,這些部隊都是大戰開始就一直打硬仗的主力團,到關家堖時,各部的建制根本就不齊全,何來2萬人之說?八路軍阻援部隊都算上,那日軍的援軍算不算人頭?

再說了,一兩個山頭旁邊能擺下2萬人嗎?沒有充足的武器和彈藥,人多人少還是關鍵要素嗎?

所以有的人就是爲黑而黑,通過誇大八路軍的人數和縮小日軍的損失來達到他們的目的。要是仔細分析下的話,其實他們所說的很多事情根本就經不住推敲。

非要拿八路軍的攻堅戰當典型的話,百團大戰之初的榆社攻堅戰那些人敢提一個字嗎?恐怕很多朋友都沒聽說過這一仗吧?

其實筆者很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網上有些人看到中國軍隊犧牲很大後,他們比日本人還高興,甚至還要添油加醋一番。而對日軍傷亡損失,則是費盡心思,能少說就少說。其表現更像是日軍宣傳記者或是翻譯官轉世一樣,着實讓人看不過去。

我們本文主要是講輕機槍的,中間插了關家堖這一節。看似無關,其實也有關。

大家可以想想,當時八路軍的主力團中,一個連也只有3挺輕機槍,一般部隊的連隊可能只有1挺輕機槍。這些輕機槍都是犧牲了好多戰士才從敵軍手中奪過來的,但比起敵軍的武器配置來說,我們要差很多。

武器這麼差,彈藥還少得可憐,這仗打下去是很殘酷的,但先輩們爲什麼還要打?

筆者在前段時間寫僞軍武器的時候,有人就爲僞軍叫屈了:人家也要喫飯,也不容易——這是什麼邏輯?你不容易就去當漢奸、僞軍,你爲了喫口飯就要幫着日軍殺害自己的親戚朋友,你爲了不想死就要讓更多中國人去死?

那被這些漢奸、僞軍害死的人容易嗎?扛着土槍土炮,甚至是紅纓槍打鬼子的八路軍、民兵容易嗎?

楊靖宇將軍犧牲前,僞牌長趙廷喜勸他投降,將軍說了這樣一句話:“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再之後,趙廷喜將楊靖宇的行蹤出賣給了日僞軍。大批日僞軍將已斷食多日的楊靖宇包圍後,再度勸降,但是回答他們的只是楊靖宇手槍中的子彈(另有資料爲楊靖宇回應道:不必多說,開槍吧)。

中國之所以亡不了,靠的就是無數楊靖宇將軍這樣的人,而抗戰之所以打得極爲艱難,那上百萬的僞軍、漢奸也是個重要因素。

如今抗戰勝利已經75年了,當年的老戰士們大都已經離去。面對一些爲漢奸叫屈和抹黑抗日英烈的言論,我們一定要堅決回擊。同時,對於當年抗戰真實史料的發掘,我們也要堅持進行下去,不能讓一些不靠譜的抗日神劇或流言歪曲了那段艱辛而偉大的抗戰歷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