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詹姆斯貌似被爭冠分散了太多精力,以至於他對很多事的反應都很滯後。比如他在奪冠後才跑去看《最後一舞》,而這可是在今年上半年就熱播,並將“喬詹之爭”撩撥到無以復加的熱度的一部紀錄片。

再比如對於歐文“我的前隊友中沒有能投關鍵球的”這一言論,他也是到最近才予以回應。然後,這對冤家還互相取關。曾經溫情脈脈的面紗被扯下,真容竟如此慘不忍睹。在最後一絲勉強維持的平衡被打破後,一切都將難以復歸原樣。

縱觀詹姆斯和歐文的恩怨情仇史,其實有三個關鍵的節點,將二人從親密無間的隊友一步步推到了連表面功夫都已懶得去做的路人(或仇敵)。回望這三個節點,會發現歐文每每是挑事者,但他的初衷卻又很難說是針對(或者說單純針對)詹姆斯的,這也正是二人關係的弔詭之處。

首個節點自然就是2017年歐文主動求去,當時在聯盟掀起滔天巨浪,二人關係的裂痕也首次被外界所窺看到。歐文的決定在當時是難以理解的,一來他要離開的是多數球星都想要合作的詹姆斯;二來他離開的是一支獨霸東區多年的爭冠球隊;其三,就在一年前,騎士剛掀翻73勝的勇士而奪冠,歐文還命中了青史留名的關鍵三分。

但歐文說走就走,最終也被換到了凱爾特人。但跳出當時的大背景,以縱向的眼光來看待歐文的出走,卻會發現他不過是做出了和當今多數NBA球星並無二致的決定。在歐文眼中,他離開的並不是一支擁有詹姆斯的爭冠球隊,而是一支無法授予他領袖地位,同時又身居小市場的球隊。即便是其他的NBA球星,在羽翼豐滿之際,若去問他是否願意繼續待在這樣的球隊,多數的答案想必都會是“no”。

歐文也不例外,但他之所以遭受非議,還是因爲在世人眼中,他離開的就是一支擁有詹姆斯的爭冠球隊。於是,人們樂見他在綠軍的失敗,樂見綠軍在失去他的情況下直闖東決,樂見他再次離開,更樂見他公開向詹姆斯道歉。但也正是這次道歉,才進一步印證了歐文當年出走,更多是爲了領袖地位。少不經事的孩子在外面撞得頭破血流,纔會明白當初自己所捨棄的是什麼。

歐文不是第一個離開詹姆斯的球星,甚至也不是因此而最令詹姆斯球迷記恨的。2004年,布澤爾在和騎士達成口頭續約協議的情況下,卻轉而簽約爵士,離開了剛拿到新人王的詹姆斯,一度被視爲詹姆斯頭號公敵。但和歐文一樣,跳出大背景以縱向眼光看,很難說布澤爾是單純將矛頭指向詹姆斯。追求更爲豐厚的報酬本身沒錯,布澤爾的問題在於“失信於人”,破壞了NBA行業的潛規則。

傳聞當時爵士老闆拉里-米勒在深夜輾轉反側,曾產生過致電騎士老闆高德承認錯誤的衝動。而他想要承認的錯誤中,勢必不會包括“讓布澤爾離開了詹姆斯”。

如果說歐文的道歉還讓人們瞥到了這對昔日隊友關係緩和的希望,但今年歐文針對複賽和“前隊友的關鍵球”連續發佈令人匪夷所思的言論,卻又讓他和詹姆斯的關係降到了冰點。而這也是二人關係發展史上第二、第三個節點。

同樣地,理性來看待歐文針對複賽的言論,和他此前離開騎士的舉動一樣,本身是找不出太多問題的,但歐文的言論也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他表示爲了社會變革願付出一切,結果遭到帕金斯和巴克利炮轟,原因就在於這種愣頭青式的言論更多該出現在校園內。在職場上這麼說,無異於“授人以柄”。

此外,歐文遭人詬病的一點還在於,若反對複賽,從一開始就該旗幟鮮明;但歐文卻是在起初同意的情況下,在各界達成共識後突然跳出來反水,被人懷疑他的真實動機再正常不過。

更令歐文始料不及的是,他的這番表態居然又和詹姆斯發生了關係。這是因爲湖人隊內2名重要的輪換球員貌似被歐文說動,要投靠其陣營,對複賽說不了。這2人,一爲布拉德利,一爲霍華德。

後來的事兒大家耳熟能詳,布拉德利以家人健康爲由拒絕複賽,霍華德則在經過思想鬥爭後堅持參賽。結果,霍華德隨湖人收穫生涯首冠,布拉德利儘管被承諾也會得到一枚總冠軍戒指,卻沒能和湖人再續前緣,轉而投奔熱火。一度,在湖人季後賽境況不利時,大家總會想到布拉德利若在會如何,也就一股腦兒將怨恨發泄到了歐文身上。

第三個節點則是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前隊友關鍵球”風波。和前2個節點不同,這一次歐文的指向性更明顯,再讓人們相信他“並非單純針對詹姆斯”已不可能,連詹姆斯也親自出面予以回應,這放在以往的詹姆斯身上,放在他和歐文的交往史上都是難以想象的。而詹姆斯所說的“我希望他拿MVP,他的話讓我有點兒受傷”,透露出一絲傷感,也顯示出他對於二人關係已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曾經,奧尼爾和科比是生涯早期矛盾集中爆發,卻在後來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消弭,相逢一笑泯恩仇;詹姆斯和歐文卻正好相反,剛分手時二人都維持着脆弱的聯繫,努力重新走到一起,卻在後來漸行漸遠,在生涯末期卻因一個導火索而迎來了集中爆發。

正如歌中唱到:“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詹姆斯和歐文就是這樣一對“最佳損友”。(仰臥撐/毛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