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皇帝中,康熙治国有方、勤于政务又因为在位时间最长,业绩突出,被称为千古一帝。他继位时年幼,却成长极快,在孝庄太后的教导下,历练成帝王中的翘楚,是之后清皇帝们最敬仰的治国明君。

康熙继位时,仍是满人入关初期,满汉矛盾明显,为了缓和这种矛盾,他不仅找人修《明史》,还深度研究儒学,孔子在他的内心具有极高的地位。为了学习儒学,康熙亲政后,重新恢复了顺治年间的经筵。经筵是帝王们为了讲经论史而设置的讲座,是提升自身学识和眼界的手段,他们召集大臣一起研习典籍,不仅要读还要说出心得。

康熙10年开始,将顺治时一年一次的大典改为日讲,且连续坚持15年,就连平定三藩期间,都未曾间断。有时大臣以天气原因和政务繁忙的理由缺席,都被严厉斥责,可见康熙对儒学研究是非常重视。皇帝研习儒学的劲头非常足,直到康熙25年,所有儒学经典都被学完了,经筵日讲才结束。此时,他堪称古今帝王中,最通晓儒学的帝王,更有许多高瞻远瞩的精辟讨论,为他成为千古一帝夯实了文化基础。

在宫中的每日研习,足以说明康熙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重视,因此在他几次出巡期间,都特地到曲阜祭拜孔子。没想到第一次祭拜时,却出了一个小插曲。

康熙带着一众官员先去祭拜孔庙,在这里,他于庙堂内对着孔子像虔诚的下跪。令身边的汉臣感动的是,皇帝不仅朝孔子像下跪,而且竟然是三跪九叩的大礼。要知道,满人只有在祭拜先祖时,才会行此大礼,他主动对汉人的先贤施这么大的礼,当然令身边汉臣感动不已。

虽说满人入关后一直宣扬满汉平等,也吸纳不少汉臣入朝,但是很长时间内,汉臣在朝中都受到排挤。康熙虽然从小受满汉文化的双重影响,并不歧视汉人,内心对于汉文化有极高的崇敬,但却很难马上调节两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对孔子的祭拜,既是他内心对孔子的崇敬,也是拉拢汉臣的良机。

祭拜完孔庙,康熙又来到孔墓。他站在孔子的墓碑前,久久不语,既不说话,也不跪拜,愣了许久。边上的臣子还纳闷,刚在庙堂祭拜时候皇帝是那么地虔诚,怎么到了孔子墓前,反倒不拜了呢?

众人看皇帝目不转睛盯着墓碑,谁也猜不到皇帝正在想什么。正在这时,旁边有孔子的后人恍然大悟,他马上站出来,请皇帝先稍事休息,一会再祭拜。皇帝看了他一眼,似乎很满意,还真的去休息了。随后此人马上找来了一块黄绸缎,把墓碑上的一个字遮住并系好。原来墓碑上刻有“大成至圣文宣王之墓”几个字,原本是元朝时给孔子的追封,虽然明朝时被改为“至圣先师”,但是这块碑却因经过名家之手,因此被安置在孔子墓前。

墓碑上的“王”字令康熙非常尴尬,他自己是一国皇帝,而“王”在古时应该是受皇帝赐封的。让皇帝给王跪拜,岂不是有悖常理?孔子后人是用黄绸子把“王”字盖住,不动声色地解决了康熙的心结。不一会,康熙休息后回到墓碑前,看见边上人看懂了自己的顾虑还巧妙的化解了,内心非常舒坦,又重新施礼。

而皇帝离开后,孔子的后人们也马上行动,在墓碑前盖了一个低矮的小墙,这样正好挡住了下面的字,此后这种尴尬的场景再没出现过。不得不说,孔子的后人真是聪明,不仅看得懂帝王心,解决事情的手段也非常高明,真不愧是先贤的后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