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北約組織內部召開的一次高層會議中明確點名中國,號召各盟國展開聯合“應對中國”行動。在此之前就已經有所“風聲”,加拿大的無理要求,現在看來只是一個藉口,爲其之後的動作做鋪墊。而澳大利亞的做法則更加明顯,據媒體報道近日澳方通過了一項“新法案”,雖然沒有明確提到只適用於中國,但針對意圖極其明顯,一副要和中方死磕的姿態。

據悉此次澳大利亞提出的“新法案”,主要圍繞“外貿關係”展開,法案賦予了澳聯邦政府對外交政策和現有外交協議廣泛的否決權。簡單來說就是現在澳大利亞各地都有權拒絕對外的“貿易行爲”,結合當下中澳關係,不難看出此舉是在針對誰。作爲美國的“舔狗”,澳大利亞可以說是鞠躬盡瘁,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在拒絕中國市場之後恐將迎來一次“浩劫”。

第一:澳大利亞發出的致命一擊,遠遠達不到魚死網破的程度。用專家的話說,就是魚會死但網還在。擴大各地的“否決權”,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夠增加中方外貿的成交率,但是受到影響更多的則是澳大利亞企業。第二:雙方本身的經濟體量決定在同樣惡劣的“貿易環境”中,中國更有可能生還。第三:雖然澳大利亞是受到美國“指派”,但美國企業卻更加樂意看到中澳雙方“兩敗俱傷”。所以哪怕最後澳大利亞扛不住壓力,美國也不會伸出援手。就像當下美國已經成功搶佔部分中國農產品出口市場,這些原本都是澳大利亞的“收入”。

最後澳大利亞再度發難,並不意外。首先在同澳大利亞多年的貿易合作中,早已經被摸清了“底牌”。放棄大量進口煤炭、農產品這對於澳大利亞來說就是“滅頂之災”,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明顯,但只要堅持一個月,澳大利亞就會主動低頭尋找和解。因爲澳大利亞的經濟機構中,農業和採礦業是兩大經濟支柱產業,剩下的是服務業和製造業,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收入”。但是中國市場足夠誘人,有無數個“澳大利亞”在排隊等着進入。

編輯:小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