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福利待領取”——刷微博,上抖音,用滴滴,時不時的都會浮現類似“福利待領取”的誘惑,這一切都不過是互聯網巨頭在深度推廣自家的金融服務而已。

花唄、借唄、有錢花、放心花……放眼望去,無論是老的互聯網三大門戶,新浪、搜狐、網易,還是新的互聯網巨頭BATJ,還是互聯網新貴字節跳動(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母公司)、滴滴、美團、小米(小米自稱是互聯網公司),業界只要叫得上點名的互聯網公司都已入局了小貸業務。

如果不是監管叫停,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或將創造史上最大的IPO,發行總市值2.1萬億。11月份原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在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舉辦的線上會議中揭開了螞蟻集團掙錢的祕密,目前螞蟻金服公司100億的利潤,45億利潤來自於重慶那兩個小貸公司。

強監管,也遏制不住造富的衝動。這個衝動背後的邏輯是,缺乏核心技術,只能靠流量優勢來賺快錢,走向追逐一個又一個風口,而無法沉下來專注技術研究的惡性循環。

無小貸不互聯網

互聯網公司扎堆小貸業務,尋求新增長點。新浪小貸、搜狐搜易貸、網易小貸,百度的有錢花、阿里的花唄、騰訊的微粒貸和QQ現金貸、京東的京東白條和金條、滴滴滴水貸、美團月付、小米貸款……一時間各種小貸產品眼花繚亂。

2010年,阿里給淘寶商戶發放了第一筆貸款,成爲螞蟻金服的濫觴。2014年12月推出螞蟻“花唄”,2015年上線支付寶“借唄”。黃奇帆所說的“45億利潤來自於重慶那兩個小貸公司”,這兩家小貸公司,便是螞蟻金服“花唄”和“借唄”的運營主體。小貸業務給螞蟻金服貢獻了接近一半的利潤。

今年10月底,新浪已經拿下了四張網絡小貸牌照。新浪熱衷拿牌照,究其原因,金融科技業務已經成爲新浪營收的一大增長點。今年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其淨營收達到5.077億美元,其中,廣告營收爲3.922億美元同比下降10%,而非廣告營收爲1.155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9940萬美元增長16%,主要原因是來自新浪金融科技業務營收的增長。

曾經的無地產不科技

同樣的邏輯適用於早年間的科技企業。不過,當時的科技型企業不是進軍小貸,而是佈局地產。在各地走一圈,美的置業、格力地產、融科智地(聯想)、海爾地產、海信地產,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科技企業,都曾趕赴這場地產盛宴。

1995年,美的成立的美的置業,業務範圍遍及全國30多個省市,在房地產企業中也是綜合實力排名較高的。其在官網上介紹稱,美的置業,美的控股屬下企業、美的創始人何厚建先生實際擁有,是中國上市房地產企業26強,廣東省百強民營企業。美的置業於2018年在港股上市,並被納入恒生港股通等7大指數成分股。美的這家科技企業做的房地產公司比純房地產公司做得還要成功。

2001年,聯想融科智地成立,聯想正式邁進房地產領域。此後十年,中國房地產行業毛利率上升至38%,淨利潤率上升至14%。融科智地成爲聯想的重要資產,帶領聯想走上什麼掙錢做什麼的造富之路。直到2018年,科學院院士倪光南還在第十二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痛斥這種行爲:“聯想公司利潤過去是靠創新產品,但是現在靠什麼?現在它最穩定的利潤來源是融科智地房地產,而它是靠獲取計算所6萬多平米科研用地起家的。”

以科技之名,行地產之實,科技企業的偏離主業讓他們短時間內“名利雙收”。

底層邏輯:缺芯少魂

國內TMT行業,缺芯少魂已經成爲頑疾。而缺乏核心技術,使今天互聯網公司和當年科技企業像飛蛾撲火般地撲向這些來錢快的行業。

上述互聯網公司,從目前來看,他們的主要產品都是在應用層面,還沒有哪家公司可以站直腰桿說,我們是一家擁有核心技術的互聯網公司。因此,在評判這些公司的時候,往往就以利潤高低來評判公司。這樣迫使就迫使互聯網巨頭什麼來錢快就做什麼。一本萬利的小貸成爲互聯網巨頭眼中的香餑餑就不足爲怪。

聯想、海爾、格力們進軍地產是同樣的邏輯,只不過那個年代,地產比現在小貸更暴利。

反觀華爲,這些年來埋頭進行技術攻關,最終成爲5G行業的大哥大。網上流傳在房地產行業瘋長的時候,任正非老部下兩次提議要投資做房地產,輕輕鬆鬆的就能賺出100億。任正非卻不爲所動,他這樣回答“掙完大錢,就不會再想掙小錢了”,第二次直接說如果以後再提這個事情,那就直接辭退,把做房地產的念頭堵死了。

任正非曾表示,華爲的財富在腦袋裏,房地產的財富在口袋裏。用在這兒也確切,國外互聯網巨頭的財富在腦袋裏,中國互聯網巨頭的財富在口袋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