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源兵變後,唐德宗繼續在位20年。

爲了能讓大家清晰的看到中晚唐歷史發展的主線,我只能說在這二十年裏,唐德宗都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韜光養晦、悶聲發大財。

在這二十年的穩定時期,唐德宗最受人非議的地方有三個。

第一、重用宦官;

第二、大肆斂財;

第三、對藩鎮妥協;

德宗所做的這些事,從大道理上說肯定都是不對的,但如果具體分析,它應該都是有他的道理。

在涇源兵變和隨後的節度使叛亂中,唐德宗發現,宦官系統纔是最值得自己相信的一股力量,這絕不是因爲宦官的八榮八恥學得好,而是因爲宦官和自己的利害關係依附最深。

所以在此後的二十年時間裏,唐德宗一直穩步加強宦官系統的權力,比如說禁軍系統正式劃歸宦官系統控制。

當然了,主管禁軍系統的宦官從此成爲帝國最有實權的人物;他們不但凌駕於朝臣之上,更可以決定皇帝的何去何從。

對於大唐的皇帝們而言,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控制好中央軍,如果戰爭開始後,中央軍都突然跟自己要討說法,那就啥事也別說了。

唐玄宗圍剿安祿山時,本身進行得還算順利,但是潼關的守軍竟然想着用武力清君側,當時就把唐玄宗弄得不知該如何出招了。

唐代宗想削藩時,還沒有正式出招,就因爲各大軍區拒絕調動,於是在面對吐蕃軍隊的進攻時,嚇得連長安城都不敢待了。

唐德宗想削藩時,只是剛開始出招,就因爲長安城裏的軍隊突然失控,於是嚇得也不敢在長安城待了。

於是,大唐皇帝繞來繞去、想來想去終於發現,讓宦官掌握軍權,是一種最好的方法。雖然這種做法的弊端很多,但是大唐皇帝顯然只能靠這種方法續命了。

除了重用宦官之外,唐德宗吸取的另一個教訓就是:關鍵時候,自己手上必須有充足的錢財,底氣纔會足。就算要削藩,那也需要大量的錢財支持。

所以,在此後的歲月裏,唐德宗一直以橫徵暴斂的形象出現。

唐德宗時代的橫徵暴斂,我們通過兩篇中學時代的課文,就可以知道了。

一篇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總而言之,在政府的橫徵暴斂下,捕蛇者的祖父死於這份工作,父親也死於這份工作,自己也一再差點死於這份工作,但是捕蛇者依然覺得自己很幸福。換而言之,孔子說苛政猛於虎、我們現在的苛政猛於毒蛇啊!

另一篇是白居易的《賣炭翁》,總而言之,一個可憐的老人辛辛苦苦的燒了一車碳,但是剛剛推進長安城,就被皇宮出來的人,用極低的價格合法搶走了。

大唐帝國的財政收入,在唐德宗時代,翻了近一倍。

大曆末年,776年到779年,通天下之財,而計所入,總一千二百萬貫,而鹽利過半……建中元年780年,實行兩稅法。收入增至一千三百五萬六千七十貫,鹽利尚不在內。整體翻了近一倍。

面對這種事實,如果你想美化那個時代,自然可以說這是帝國經濟大發展,所以財政收入纔會不斷上升;如果你想醜化那個時代,這自然是橫徵暴斂的鐵證。

但不管怎麼說,唐德宗在位的20多年時間裏,帝國政府控制的財富越來越雄厚了。

當然了,在這韜光養晦的二十年時間裏,藩鎮的行爲只要沒有出圈,唐德宗就會容忍。

唐德宗現在的心思,主要在如何控制軍隊,如何讓自己的錢袋子鼓起來。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解決藩鎮的問題,他反而不那麼着急了。

這種選擇是對是錯呢?我認爲是正確的。

漢武帝爲什麼能夠大刀闊斧地與匈奴開戰?這是文景休養生息的結果。

唐德宗之後的唐憲宗爲什麼能夠大刀闊斧地搞改革?很多人認爲,這是他能力遠超過前人的結果,可很少有人會想到,這是唐德宗橫徵暴斂二十年,給他積攢下了充足的財富。

總的來說,唐德宗留給唐憲宗的攤子非常不錯。

第一、宦官系統非常強大。

從大道理上講這不是好事,但事實上,這意味着皇帝握有強大的嫡系力量,所以唐憲宗上位後,也是繼續依靠宦官系統。

第二、國庫非常充足。

從大道理上講,唐德宗貪財不是好事,但是它顯然可以讓唐憲宗擁有更多的選擇,唐憲宗之所以能夠長期進行大規模戰爭,國庫充足是主因。

唐憲宗的後繼者,在看似非常好的局面下,卻只能對藩鎮妥協,就是因爲唐憲宗留下的攤子表面上很好,卻顯然比唐德宗留下的攤子差遠了。

唐德宗留下的攤子,不論有多少個缺點,但是它有一個優點,那就是積攢下了大量的錢財。所以,後繼者想採取強硬政策時,容易擁有更多的底氣。

而唐憲宗留下的攤子呢,不論表面上有多好,但是它有一個缺點,那就是長年的戰爭,把帝國政府積蓄全花光了,而且把整個帝國的國力透支了,所以皇帝很難再讓人們支持自己進行戰爭了。

戰爭繼續下去,還得用錢,這錢誰出?出錢的人自然會想辦法抵制,收錢的人也會感覺費心費力,因爲你從誰那裏要錢,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央政府對藩鎮妥協,從大道理上說這是不對的,但是從現實利益分析上,這是讓帝國保持一段時間和平啊。

把歷史當故事看,自然是爲了這、爲了那,哪怕把天下打得十室九空也值!

問題是,當人們處於那段歷史中,恐怕普遍會認爲這就是扯淡。因爲就算你能說出個大天亮來,你想讓誰去死,想讓誰全家去死,他們也會拼命逃避的!

當然了,我不排除有許多思想覺悟高的人,他們不會這樣自私。總而言之,爲了國家強大,我不犧牲誰犧牲?再總而言之,政府需要錢說一聲,我砸鍋賣鐵也會捐錢的。

問題是,這種人能有多少?帝國的運作,永遠不是靠這種力量推動的。

不管怎麼說,一萬年也有左中右。

看到皇帝這樣做,朝野肯定有非常多的反對力量。而太子(後來的唐順宗)就是這種力量的主要代表之一。

唐德宗死後唐順宗上位,帝國馬上就開始了巨大的變革,但是這場變革很快就結束了。

唐順宗剛剛當了一百多天皇帝,就被迫把皇位禪讓給了自己的兒子,而圍繞在唐順宗身邊的骨幹成員,都被踢出了權力核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