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遠景目標:到2035年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

近日,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下稱《規劃》)。

根據《規劃》,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將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產出一批對世界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性科學成果,成爲世界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和創新發展先進典範。

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編制《規劃》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應有之義。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爲高等教育合作發展奠定雄厚基礎。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要素集聚,爲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提供強勁動能。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高等教育發展各具特色,爲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合作辦學新機遇

事實上,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就提出,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充分發揮粵港澳高校聯盟的作用,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此次的《規劃》,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進行了更爲細緻的頂層設計,並重點提出了五大任務:突出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學校+”辦學模式,努力開展高等教育辦學創新試驗;突出互聯互通,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體系,加強協同育人;突出創新引領,強化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科研協同創新,服務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突出高端引育,深化人才交流合作,攜手建設世界一流師資隊伍引育高地;突出互學互鑑,打造高等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樞紐,促進人心相向相通。

今年10月,教育部官網發佈了一份《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1720號(教育類132號)提案答覆的函》,針對《關於支持香港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讀書的提案》進行答覆,其中介紹,目前香港高校在廣東設有2個具有法人資格的合作辦學機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也已批准籌備設立。

已有的2所具有法人資格的合作辦學機構分別爲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發展勢頭迅猛,已經連續五年成爲廣東省內院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

上述答覆還指出,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鼓勵香港高校發揮優勢,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合作辦學,建設更多高質量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校區,已明確選址於東莞市松山湖功能區大朗鎮屏山東片區;今年4月22日,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肇慶市與香港公開大學在肇港兩地遠程簽署香港公開大學(肇慶)合作辦學協議。

優勢互補

一直以來,從民間到學界都有將粵港灣大灣區對標國際其他灣區的提法。從高等教育的角度來比較,2019年南方教育智庫發佈的《四大灣區高等教育競爭力評價報告》顯示,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京灣區高校進入世界大學排名(共1142所)的數量分別爲64、11、16和22所。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16所高校中,香港的大學起到了主要的支撐作用。根據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發佈的最新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香港共有7所高校上榜,其中有5所進入全球前100名。

如果僅看9座內地大灣區城市,高教實力會大打折扣。9座城市只有4所211大學,並且全部集中在廣州。

《經濟觀察報》2017年評選的一份“中國最缺大學的十大城市”榜單中,佛山、深圳和東莞均入選,並分列一、二、四名。

而這幾個城市無一不是經濟活躍、增長潛力大的地區,伴隨着產業轉型、城市升級,對人才的需求更是催生了它們辦大學的迫切性。

並且,在培養人才之外,大學本身還可能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承擔着重要任務。如何盤活已有的優勢資源,加強幾地高校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尤其是加強高等教育與創新產業的聯繫,或許是粵港澳面臨的一個更爲高階的命題。

美國舊金山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總裁肖恩·倫道夫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他的觀察中,香港有好的大學,但並沒有像硅谷一樣形成大學生創辦科技企業的氛圍。香港高校的科研應該更多地與深圳、東莞等地的產業化與製造能力結合起來。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也曾表示,香港科技大學積累了相當多的科研成果,有一部分在深圳或其他地方實現了產業化,但更多的還停留在實驗室、論文階段,希望能夠把更多的東西轉變爲產品。

上述《規劃》也強調了高等教育與科技、產業之間的互動,提出到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規模、結構、佈局更加協調,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發展特色更加鮮明。

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解釋,《規劃》力爭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促進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提升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各展所長,建立健全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體系,促進大灣區高等教育結構佈局調整優化和質量、特色、效益提升,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作者:王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