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木耳產業,金蒼村百姓踏上致富路。 (資料圖片)

2016年1月,劉志峯被省人社廳選派到國家級貧困縣汪清縣金蒼村任第一書記。接到通知後的劉志峯很興奮——“因爲我有農村工作經驗。”

早在2011年我省開展“三幫扶”工作時,劉志峯曾作爲幫扶幹部在東遼縣安石鎮河北村掛職,對農村經濟發展、村容村貌改善和推進新農村建設有着獨到的思路和見解。

10個小時,600公里。當劉志峯和駐村工作隊隊員一路頂風冒雪,爬過崎嶇山路,翻越兩座雪山,從省城到達這個四面環山的小村莊時,心涼了半截——

夜色漆黑,只有兩束車燈照着前方;村莊沉寂,隱約看到家家戶戶東倒西歪的木柵欄;村路破損,路面坑坑窪窪顛得人胃裏翻江倒海……這個小山村遠比劉志峯想象得更爲偏遠、更加落後。

“金蒼村地處長白山腹地,距縣城82公里,全村土地少,人均0.17畝,困窘的生活散了人心,老人守着破敗的老屋得過且過,年輕人一個個往外跑……怎麼才能讓小村充滿生機,村民看到希望呢?”晚上睡在冰冷的房間裏,劉志峯輾轉反側。

深入羣衆 幹部羣衆擰成一股繩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着力點。

第二天,劉志峯和駐村工作隊冒着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深入到村屯與村民嘮家常,深入到木耳栽培大戶的菌房、養牛大戶的牛舍和泥濘的村路上實地查看情況,問詢致貧原因。

山區的冬天,冰冷刺骨,劉志峯常常是臉凍得通紅,手腳都不聽使喚。白天走訪調研,晚上加班加點,對每一個貧困戶進行登記造冊,建檔立卡。但他們的做法並沒得到村民的認可。

“這些從城裏來的當官的,也就是走個過場,用不了兩天就回去了!”

“來家裏問這問那有啥用,還不如給倆錢,送點東西實在呢!”

……

金蒼村祖祖輩輩靠種玉米爲生,脫貧致富沒找到路子,2016年村裏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9戶258人,“窮習慣了”的村民不是個例。他們甘於守着貧瘠的土地,過着清貧的日子。

很快,劉志峯找到了金蒼村的“窮根”,那就是黨支部凝聚力不強,創業項目短缺,致富門路不寬,加之貧困人口中年老體弱者偏多,60歲以上的佔到70%,主觀能動性不足。

村子窮與班子弱常常是一對“孿生兄弟”,村黨組織自身不強,直接影響脫貧攻堅成效。劉志峯深諳此理,他從抓黨支部建設入手,配合當地鎮黨委,利用農村黨支部換屆之機,大力加強金蒼村黨支部建設,選好配好村支書和村幹部,積極發展年輕黨員和後備力量,提升黨支部的影響力和凝聚力,以黨建促脫貧攻堅。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黨日活動,每個月都有黨羣活動,每個節日都有節目安排。黨員的心聚在了一起,大家想事幹事的勁頭足了。

“以前召集黨員和村民代表開會,村裏廣播喇叭喊多少遍,也就來那麼兩三個人,大家湊在一起除了悶頭抽菸,就是大眼瞪小眼,誰也說不出來個什麼。現在不同了,每次開會村裏都有大事要研究,發展村裏產業項目、修路改水、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等,都要聽聽大夥的意見。”村主任倪希國自豪地說。

慢慢的,黨員幹部和村民跟劉志峯走近了,大事小情也都願意找他商量。

因地制宜 打出產業扶貧組合拳

“要想脫貧,光打成一片還不行,發展產業纔是根本。”從政策到組織,從思想到制度,從產業到特色,劉志峯爲金蒼村打造了一套環環相扣的脫貧方案。

長白山餘脈的原始森林鬱鬱蔥蔥,林木間,30多個蜂箱向陽排開,蘇義榮頭戴黑色防護帽,抽出巢框的一瞬間,成百上千只小蜜蜂,扭動着胖胖的身體,互相擠着,翅膀嗡嗡作響。他正在給蜜蜂做病蟲害防治。

每年6月,椴花盛開的季節,樹林中到處都瀰漫着芬芳撲鼻的香氣。也是蘇義榮最忙碌的季節。2016年,村裏確認建檔立卡貧困戶,蘇義榮一家也在名單裏。

金蒼村海拔600米,相對海拔比較高,無霜期只有100天,山多地少並且地力較差,種普通農作物,收成、收益都很一般。但金蒼村也有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優勢,地處長白山腹地,東北虎豹公園核心區,森林覆蓋率達93.9%,不僅蘊藏着豐富的椴樹蜜源,而且自然植被條件好,非常適合發展養蜂產業發展,不失爲產業精準扶貧的一劑良方。

工作隊看到外地養蜂戶在山裏趕花期,就琢磨:在家養蜂,不出門也能賺錢!

隊員們找到蘇義榮說了想讓他養蜂的想法。沒想到老蘇頭搖得像個撥浪鼓:“不中不中,俺一沒錢二沒技術,怕弄砸了!”

於是,工作隊一邊幫蘇義榮張羅養蜂工具和提供免費蜜蜂,一邊忙着聯繫省養蜂科學院研究所的研究員給村民開展養蜂培訓,方便解決百姓在養殖蜜蜂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剛賣了一茬,還有100多斤蜂蜜,等着價錢好再出手,窮了一輩子,終於苦盡甘來啦!”養蜂上了道,蘇義榮步子越邁越大,養蜂規模由5箱擴大到19箱,憑着養蜂和養雞雛的收入,他一舉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

而今,這個一開始只有兩戶貧困戶參與的項目,到2019年已發展到119戶,目前已成爲村裏的一大重要扶貧產業。

幾年來,劉志峯和駐村工作隊絞盡腦汁,利用現有資源,打出了發展特色產業的組合拳。

汪清素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之稱,充足的柞樹等硬雜木資源,爲優質黑木耳栽培提供了原材料保障。但金蒼村黑木耳產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前些年,木耳品種雜,質量參差不齊,土法制菌成活率低……爲了讓百姓真受益、長受益,劉志峯把目光盯在了標準化體系上。

劉志峯積極爭取資金200萬元,建立了年產300萬袋的木耳菌包廠。當年,菌包廠就收益了10萬元,全部用於貧困戶分紅。同時,還安置了50多人就業,帶動了100多戶通過栽培木耳實現創業。

爲了能給貧困戶增添一筆長期穩定的收入,劉志峯和工作隊又協調來500萬元,建設了480千瓦光伏發電產業項目。另外,他們還根據各家各戶實際,量身定製產業。

“金蒼村的海拔、氣溫、土壤條件都很適合種植中藥材,經過認真調研,我們在這裏建設90畝中藥材示範園區,在未來3年內效益會一年比一年好。”劉志峯說,“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不能工作隊撤走了,產業就黃了,我們總要給村裏的百姓留下點什麼。”

4年來,在劉志峯積極爭取下,省人社廳先後投入資金近千萬元,在金蒼村建設了金業果園、金業木耳、金業光伏、金業中藥材種植和金業養蜂等“五大扶貧產業基地”。

志智雙扶 扶到百姓的心坎上

“桂英啊,最近感覺腿怎麼樣?”

“哎呀,劉書記快進屋,還沒喫飯吧,今天一定在家喫口飯再走啊!”

正在拾掇院子的徐桂英,看到劉書記熱情地把人請進屋。

不大的小院,打掃得乾乾淨淨,柴火整整齊齊地碼在牆角。屋裏幾件老式傢俱被擦拭得鋥亮。

“我最近好多了,現在走路比前階段又好些,幹家務活啥問題都沒有了。”

徐桂英多年前患有雙側股骨頭壞死,因爲家裏困難,只是簡單開些藥治療,但始終不見好轉。後來已經發展到不能直立行走和正常勞動。

駐村工作隊在對貧困戶摸底調查中得知了這件事,就隔三差五跟徐桂英夫妻二人商量,到省城給找專家診治的事。

本是挺開心的一件事,但是卻讓兩口子爲難了。一是家裏經濟狀況實在拿不出這筆錢來醫治,不然也不會一拖這麼多年;再就是倆人都沒出過遠門,最遠也就是到汪清縣城買點藥。去長春治病,真的難倒了這對老實巴交的夫婦。

劉志峯一直把徐桂英的事掛在心上,每次回長春辦事他都會跑幾家醫院瞭解下情況。最後,經過劉志峯與省人民醫院協調,承諾免費爲徐桂英實施手術治療。

“當時聽到劉書記說可以免費醫治這消息,真不敢相信,我們兩口子激動得一宿沒睡着覺。”徐桂英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激動萬分。

經過扶貧工作實踐,劉志峯和工作隊發現,“等靠要、髒亂差”是金蒼村脫貧工作的最大的頑疾。“只有精神文明建設不缺位,才能真正走好脫貧致富路。”幾年來,劉志峯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在扶貧扶志扶智下足“繡花功夫”,積極探索實踐,採取各種舉措,激發貧困羣衆內生動力,促進了自治和德治有效銜接。

道路坑窪不平,環境髒亂差。這是劉志峯初到金蒼村的第一印象。環境不改變、搞不好,村民就不可能在脫貧攻堅中有真正的幸福感、獲得感。

爲改變這一現象,劉志峯積極協調各級各部門的項目資金支持。爲爭取項目,他堅持不懈,一次不行來兩次,兩次不行天天來。與劉志峯交往過的各部門幹部都有一個共識,說他爲了項目爭分奪秒、不知疲憊,跑破了鞋,磨破了嘴……

付出總有回報。幾年來,金蒼村的水、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整體推進:先後鋪設了6.4萬米自來水管線,修繕了5萬餘平方米瀝青路面,建設了1500米河壩,栽種了3000餘棵綠化樹木,安裝了120盞路燈,改造了31戶危房,修建了7000餘米邊溝和1萬餘米柵欄……如今的金蒼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貧困戶高興安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以前這河道里全是垃圾,特別髒,夏天都不敢開窗戶,現在修了河壩和瀝青路、安了路燈、建了長廊,環境好了,心也敞亮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