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券商加槓桿迅猛:年內已有30家觸及信披紅線,新增借款超6800億元,搶拼“重資本業務” 

券商“加槓桿”已成趨勢,多家上市券商因新增借款達到信披紅線而發佈公告。

12月8日,國金證券、天風證券、東海證券均披露了年內新增借款規模,今年前11個月,天風、東海、國金三家券商的累計新增借款分別達到上年末淨資產的57.81%、47.20%和42.02%。

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下半年,就有至少30家券商公告稱,年內累計新增借款規模超過上年末淨資產的20%,其中不乏中信證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這樣的大型券商。

值得注意的是,共有11家券商的年內新增借款占上年末淨資產比例超過50%,中金公司、財信證券2家券商的這一比例更是超過150%。

30家券商借款觸及信披紅線

“今年來,券商很明顯的動作就是到處借錢,通過各種途徑,主要包括短期融資券、公司債、次級債、收益憑證等。”一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

證監會發布的《公司債券發行與交易管理辦法》第四十五條規定指出,債券發行人應當及時披露能影響其償債能力或債券價格的重大事項,具體包括髮行人當年累計新增借款或對外提供擔保超過上年末淨資產的20%等事項。

從新增借款規模來看,共有19家券商年內新增借款超過百億元。當中超過500億元規模的有中金公司、海通證券、招商證券、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的借貸情況較爲激進,年內新增借款833.17億元,相當於上年末淨資本的171.67%,兩項數據均爲業內最高。

另一家較爲激進的券商爲財信證券,年內新增借款金額爲117.28億元,遠小於幾家頭部券商,但因爲淨資產規模有限的原因,占上年末淨資產的比例卻高達155.10%。

幾家頭部券商借錢力度也不弱。就借款規模來看,海通證券前10月新增借款586.19億元,僅次於中金公司,占上年末淨資產的比例爲41.54%,總借款餘額爲4011.94億元。

“行業龍頭”中信證券前8個月新增借款566.65億元,占上年末淨資產的比例爲34.25%,總借款餘額爲4181.86億元。

據公告數據,這30家券商年內新增借款合計已經達到6810.72億元。目前來看,無論是行業龍頭,還是中小券商,在業務擴張的新週期下,通過借錢加槓桿來謀求進一步發展已成共識。

券商“借錢”偏好直接融資

根據公告披露,券商新增借款主要來源主要包括銀行貸款,發行債券以及其他借款三種。記者發現,目前券商新增借款以發行債券、或收益憑證等其他借款渠道爲主,較少使用銀行貸款的渠道。

比如借款規模最高的中金公司,截至10月底,銀行貸款累計淨減少5.82億元,發行的債券餘額累計淨增加484.7億元,其他借款累計淨增加354.91億元。

具體而言,中金公司的其他借款主要是由收益憑證、同業拆入資金、融資票據、賣出回購金融資產款等構成。

與銀行貸款相比,更多券商偏好發債等直接融資方式。

12月8日披露公告的國金證券,借款則主要由債券構成。其中銀行貸款較2019年末僅增加0.08億元,債券餘額增加 72.71億元, 其他借款增加14.56 億元,主要系信用拆借、 證金公司轉融通融入資金增加所致。

中信證券的新增借款主要來自於應付債券。截至8月底,銀行貸款增加95.91億元,應付債券及應付短期融資款餘額增加325.36億元,佔新增借款總額的57.42%,其他借款增加145.38億元,主要爲回購規模增加。

招商證券雖然不少借款是銀行貸款,但主要系境外子公司開展新股申購融資業務所導致。截至10月底,公司銀行貸款增加 335.55億元,佔新增借款總額的65.04%,另外,招商證券發行各類債券190.5億元。

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資本市場研究專家況玉清指出,對於資信條件一流的券商而言,直接融資的成本低於銀行借款成本,多數券商發債融資成本可能在3%-4%,但從銀行貸款的利率可能在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附近。

加槓桿拼“重資本業務”

除滿足日常經營的流動性需要外,迅速補充大量資金有利於證券公司拓展業務,特別是“重資本業務”,有望因此得到充分發展。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向記者分析,“券商加槓桿和去槓桿同步於股市週期,股市今年的行情不錯,尤其是註冊制之後科創板和創業板表現火爆,所以融資槓桿需求抬頭,當然融資需求在資本市場上行的時候有所放量也是合理現象。”

資深證券分析師郭施亮告訴記者,“券商借款大幅增加,一方面主要得益於牛市大環境,融資融券、股權質押、自營等重資本業務成爲券商加大借款的驅動因素。”他認爲,在經歷15年的股權質押平倉風波後,券商應該對過高的槓桿率有防範之心,及時公告新增借款的具體情況,也是防風險守底線的體現。

今年三季度報告顯示,中金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爲88.28%,比2019年底提升了2.35個百分點,在A股46家上市券商中位居首位,比第二位的中信建投高出近6個百分點。

資本負債率的提高,從側面顯示出中金公司充分利用風控指標以內的加槓桿策略,以提高資本運用率。在高槓杆下,中金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ROE)也位居前列,達到9.32%,位居全行業第四位。

縱觀幾家頭部券商,加槓桿的趨勢也較爲明顯。三季報顯示,中信建投、中信證券、申萬宏源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爲82.45%、82.39%以及81.19%,比去年底提升了3.29、2.37、3.03個百分點。

在去通道的大背景下,券商過去主要依靠通道業務賺取佣金的模式已不可取,面臨向資本型中介轉型的問題。從長期來看,券商盈利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信用業務、自營業務等佔用資本金的“重資本業務“規模擴張帶動,因此加槓桿顯得勢在必行。

目前監管對券商槓桿率的要求總體算是比較寬鬆的,主要通過《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及《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規定》對資產/資本與負債的比例進行限制。

今年6月,證監會發布的新版《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計算標準規定》正式施行,其中規定連續3年AA評級券商,風險資本計提享受0.5折,並放寬投資成份股、權益類指數基金、政策性金融債等產品的風控計算標準,利好券商提升槓桿率。

從今年第三季度財報來看,資產負債率排名前10位的上市券商當中,有7家的營業收入同時也位居行業前10位,隨着重資本業務空間進一步打開,頭部券商利用加槓桿撬動業績的優勢將更加明顯。

經營風險仍不可小覷

2019年下半年,多家券商因股票質押業務違規受到監管處罰,今年以來,有多家券商公佈了相關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規模,券商因質押式證券回購交易糾紛提起訴訟的事件時有發生。

申港證券的數據顯示,多家證券公司發佈公告,其中15家券商前三季度資產減值準備超過2億元,絕大部分資產減值準備是針對股權質押業務。

其中,中信證券50.27億元、海通證券34.49億元、華泰證券11.27億元,三家頭部券商佔比六成以上,成爲券商行業利潤增速的最大拖累。

中信證券計提規模最大,高達 50.27 億元,同比增加593.84%,佔去年淨利潤的40%,引發市場關注,主要由於股票質押式回購和約定式購回項目信用風險上升。其中,計提買入返售金融資產減值準備人民幣35.18 億元,相對比 2019 年計提人民幣7.91億元。

11月6日,央行發佈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A股上市公司股票質押規模爲5790億股,較上年下降8.76%,十年來首次出現下降,股票質押融資爆倉風險出現下降。

總體而言,A股上市公司股票質押規模已經出現下降,券商股權質押整體風險趨於收斂,但股市仍處於動盪狀態,未來股權質押風險可能帶來的問題仍不可小覷。

除新增借款外,上市券商還通過定增、配股等多種再融資方式“補血”,而就資金用途來看,往往將“擴大資本中介業務”放在首位。

海通證券分析師孫婷表示,高槓杆在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亦加大了經營風險。對比來看,金融危機前,美國投行以高槓杆驅動高收益,通過資本中介業務提升槓桿,再利用槓桿在風險中介業務上獲利。過高的槓桿、過於複雜的產品結構及風控的不足,成爲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一大導火索。

在當前的資本風險監管體系下,如何在平衡槓桿及收益率的同時提升ROE,是券商下一階段發展的重點。

(作者:翁榕濤 編輯:洪曉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