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國烏汶府的拉姆都安急流附近,毛螯沼蝦正大規模出遊。攝影:WATCHARAPONG HONGJAMRASSILP

撰文:JAKE BUEHLER

在泰國清邁長大的Watcharapong Hongjamrassilp被一則電視新聞報道吸引住了:每年雨季,烏汶府的淡水蝦都會走出小溪,開始神祕的夜間遊行。

童年時對動物行爲的興趣,發展成了學術熱情,在獲得生物學學士學位之後,Hongjamrassilp來到美國攻讀研究生。

2017年,國家地理探險家Hongjamrassilp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魚類的攻擊和交流行爲,但他仍對20年前看到的那些蝦念念不忘。

“雖然只有5分鐘,它卻在我的腦海裏盤亙了20年,”Hongjamrassilp說。

他發現,這種蝦頗受遊客歡迎,在當地民間傳說中也很有名,然而從來沒有人研究過,這種拇指指甲大小的動物爲什麼會離開水,也沒有人確定它們所屬的物種。於是,一項科學任務誕生了:Hongjamrassilp希望立即回到祖國,研究當地動物以及它們與人類社區的關聯。

“我想做一個既能幫助泰國人,又能保護環境的項目,”他說。

沼蝦的祕密

2018年和2019年,Hongjamrassilp在泰國東北部的拉姆多姆河(Lamdom River)立樁,標記了兩個地方;每年8月到10月,這裏較爲溼潤,成千上萬的淡水蝦會走出洶湧的河水。他和同事安置了延時夜間攝像機,來捕捉它們的一舉一動。

研究結果發表於近期的《動物學》雜誌(Journal of Zoology)。他們發現,這些蝦會繞過特別湍急的水流:水流越強勁,這種甲殼動物就越有可能在陸地上爬行,逆流而上,然後再回到水流較平緩的地方。

這種拇指指甲大小的蝦在夜間行進時,極易遭到捕食者襲擊。

攝影:WATCHARAPONG HONGJAMRASSILP

每年8月到10月,毛螯沼蝦都會沿着拉姆都安急流行進。

攝影:WATCHARAPONG HONGJAMRASSILP

他們觀察發現,不斷有蝦離開和加入行進隊伍,這取決於它們離開水的時間長短,一些蝦甚至能走20米。

在實驗室的水箱中,Hongjamrassilp試圖誘惑野外捕獲的蝦離開水,但經過兩年實驗,他才弄清楚具體的條件。竅門是直接用河裏的水,提高流速。

一些蝦甚至能走20米,再返回水中。

攝影:WATCHARAPONG HONGJAMRASSILP

“看到第一隻蝦從水中走出來時,我高興得大叫。我在想,哦,天哪,我破解了大自然的(一個)祕密!”他說。

Hongjamrassilp在實驗中測試了多種因素,比如光線強度、水流強度和水溫。他補充說,令人費解的是,較低的溫度和微弱的光線似乎是促使蝦離開水的關鍵原因。

在研究的最後階段,他分析了這種蝦的基因,發現它們其實是毛螯沼蝦(Macrobrachium dienbienphuense)。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完成了鑑定,但不知道它們就是會“遊行”的蝦。

移動的盛宴

離開水的毛螯沼蝦面臨着不少危險,大量飢餓的陸地動物在等着它們。青蛙、蜥蜴和蛇是標準的捕食者,Hongjamrassilp還見過大快朵頤的蠼螋和捕魚蛛。

捕魚蛛只是在溪流沿岸守株待“蝦”,Hongjamrassilp把這種策略稱作喫回轉壽司。

每到雨季,這道移動自助餐會爲食物鏈增加大量蛋白質,Hongjamrassilp希望展開進一步研究。他說,毛螯沼蝦在移動,“它們實際上把一些能量從水生生態系統轉移到了陸地生態系統。”

西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景點部門的淡水生態學家Peter Novak說,有趣的是,遊行似乎不是繁殖等重要活動的一部分。

“(這些發現)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問題,比如,爲什麼它們要逆流而上,而非順流而下,”Novak說。他沒有參與此次研究。

毛螯沼蝦的一些近親是兩棲洄游類動物,它們的一生從河口開始,然後移居到河流源頭產卵。雖然我們還不清楚毛螯沼蝦會不會這麼做,但Novak想知道,這些“遊行”的蝦在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是否會在不同河段穿梭。例如,在水流較快的地方,準備繁殖的成年毛螯沼蝦可能會被衝到下游,而那裏是適合幼蝦的棲息地。

Hongjamrassilp說,雖然毛螯沼蝦沒有滅絕的風險,但旅遊業會帶來負面影響。人們用手電筒照着蝦時,這些小動物會誤認爲這是回到水中的信號,從而迅速被衝往下游。

最近幾十年,毛螯沼蝦的“遊行”盛景每年都會吸引超過10萬名遊客,當地也把這作爲獨特的生態旅遊體驗加以宣傳,Hongjamrassilp說。

走向未來

Hongjamrassilp希望自己對毛螯沼蝦“遊行”的研究能促進人們保護其他淡水甲殼動物,它們的數量正在減少。

例如,水壩會阻礙其他蝦類的活動,比如毛螯沼蝦在澳大利亞和非洲的近親,破壞種羣,擾亂遷移。他說,毛螯沼蝦或許可以爲將來建設“蝦梯”提供靈感,從而幫助那些更加稀有的同類。

“大自然的每個羣體都很重要,我們要了解它們,才能保護它們。”

(譯者:Sky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