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請問做完CT怎樣可以清除體內的輻射啊?”

王大爺去醫院體檢,做了腹部和肺部CT,由於儀器在身體停留的時間過長,王大爺擔心輻射會加大,本來檢查之前就有點抗拒做ct,現在心裏更硌得慌了,害怕做檢查導致的輻射會傷害身體,老想着做些什麼可以清除體內的輻射。

影像學檢查的輻射對有人體傷害嗎?

在常見的影像學檢查中,B超、磁共振,是非電離輻射檢查手段,而X線、CT 及核醫學檢查,則會產生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穿透力較強,在達到一定劑量時會對人體細胞造成損傷,而這也是爲什麼大家害怕影像學檢查輻射的原因。

電離輻射劑量的單位是mSv,事實上,人們每天都在接受大小不一的輻射,例如乘坐飛機20小時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約爲 0.1mSv;照一次胸片約爲 0.2mSv;胸透一次劑量約爲1.1mSv;每天吸1包香菸,每年約接受輻射爲35mSv;地鐵安檢乘客每年可能接受劑量約<0.01mSv。

只是這些輻射劑量不大,危害可以不論。只有當輻射超過一定的劑量時纔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健康危害,

以CT爲例,做一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約爲2mSv-15mSv,10mSv以上的劑量可以視爲高風險。

說到這裏,大家可能就害怕了,會想“果然,做CT就是會傷害身體”,其實不然,因爲醫生在決定患者是否進行CT檢查時,是已經權衡過利弊了的,只有在無其它檢查手段可行的情況下,纔會要求患者行CT檢查。

雖然CT檢查存在風險,但是做好防護措施,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對於普通人羣來說,不必過於擔心。

常見影像學輻射量排名

我們在醫院,常常會見到因爲疾病或者發病器官、部位的不同,需要使用到不同的影響檢查,例如超聲、X線拍片、CT、MRI等。很多人常會疑惑,這些影響檢查是否有輻射,輻射差別大嗎?

下面就一一做下排序,讓大家更爲清晰:

B超、磁共振成像(MRI):沒有輻射,絕對安全;

X光攝影(平片):0.1MSV,劑量很小,完全安全;

CT:2-15 mSv,較高但是輻射量處於安全範圍,不用過於擔憂;核醫學檢查SPECT:0.1-5.2mSv,劑量不大;核醫學檢查

PET/CT:PET與CT輻射劑量疊加,最大僅有15mSv。

從整體上來看,影像學檢查所產生的輻射都屬於安全的範圍,受檢者不用過度擔憂,不過有些人羣,則不適合其中的某些檢查!

以下3類人羣,做CT檢查要謹慎孕婦

以前的觀點認爲,在懷孕期間,胎兒的發育情況極其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在該階段,孕婦最好是不要進行CT檢查,避免胎兒受到輻射,出現不良影響。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研究表明,對孕婦身體的任何部位進行一次CT掃描,對胎兒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多次掃描可能會有問題。

不過,在受孕前15周內受到輻射的胎兒,在兒童期間患癌可能性略微增加,發生率理論上1/1000。但是這個風險暫時還沒有被證實,如果準媽媽們不放心,在進行檢查前就要跟醫生講明,調整輻射劑量,並做好防輻射準備。

兒童

孩子的身體正處於發育階段,免疫功能較爲低下,進行CT掃描易影響身體細胞健康,最好是避免該項檢查。如有必要,建議首選超聲、磁共振等沒有輻射的檢查,或嚴格遵守醫生指導下,在安全防護下進行檢查。

過敏體質患者

X線與CT檢查所用的造影劑是碘劑,約有4%-12%的患者在注射造影劑之後會出現過敏樣的反應。曾有新聞報道一名60歲的女士在醫院進行胸部增強CT掃描幾分鐘後發生造影劑過敏的情況,出現噁心、胸悶、心慌氣短、四肢無力,很快神志不清、血壓驟降,最終進過搶救才挽回生命。

所以本身易過敏的人羣,對於CT影響檢查則要多加註意,提前跟醫生報備自己的過敏史。

CT類型這麼多,怎麼選?

CT檢查,包含高分辨CT(HRCT)、CT平掃、低劑量CT、增強CT、CTPA等等。每當面對這麼多種類的CT檢查,患者多會認爲最貴的是最好的,其實不然,CT檢查的不同,只是因爲患者發病部位、器官、病竈大小所需,並不是越貴的效果越好!

例如CT平掃,是臨牀中最常見的胸部常規檢查之一,對於HRCT,分辨率要低一些,CT平掃只能顯示HRCT中的30-47.8%,多用於急診、門診常規病變的檢查,可發現患者是否存在可疑病變部位。

如果發現端倪,那麼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增強CT,對發現的可疑部位,在靜脈注射造影劑後進行重點檢查,從而提高準確率。

而HRCT主要用於觀察病竈的微細結構,是胸部常規掃描的一種補充,HRCT可以清晰地顯示肺組織的細微結構,在胸部的應用非常重要。

有些人會疑惑,爲什麼不在一開始就使用HRCT呢?這是因爲HRCT並不能代替常規CT,而是作爲常規CT的一種補充。對於當下患者來說,可能CT平掃更適合,而隨着檢查的進展,醫生也會隨着病人的情況隨着更換檢查手段,做進一步的篩查,讓患者進行最合適的檢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