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親戚打來電話,要我去勸勸自家四年級的女兒。原來這一學期快要結束,班級實行班委輪換制,馬上要競選下一學期的班幹部。女兒前三年都沒有機會當班幹部,這次摩拳擦掌,整天都在準備“競選”。


親戚則不大支持女兒的競選活動,她的理由是:都四年級了,還不多點心思放在學習上,當班幹部小升初也不加分!

其實親戚的顧慮也很好理解:如果競選上了,學校裏的各種活動都需要參與,還需要協助老師管理班級,這樣一來就會耽誤孩子學習的時間。如果競選不上,還可能會傷害她的自尊心

但我反而勸這位親戚,多讓孩子參加班級活動,因爲這是培養“領導力”的絕佳機會。雖然目前的應試教育中,沒有對“領導力”的要求,但是未來想要走得更遠更好,領導力卻是孩子重要的素質之一。




“領導力”是什麼?


說到領導力,一些父母會想,我的孩子不善言辭,性格內向,以後也不想讓他當領導,是不是就不需要“領導力”了呢?然而,領導力不能從字面意義上理解爲:只是當領導才需要的能力,而是一種複雜的能力。

耶魯大學的招生網站上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委員會希望看到你花時間、抓住有意義的機遇,並積極地影響你周圍的人。



你對你投入時間做的事情,展現出深深的執着與真摯的熱愛。這是這所百年名校對申請者“領導力”的要求,那麼我們該 如何理解呢?




一方面,向內,領導力是一種領導自我的能力。



正如耶魯大學提倡的“你對你投入時間做的事情,展現出深深的執着和熱愛”,想要在團隊中成爲領袖,讓團隊成員能團結起來,離不開對所做事情的熱愛和執着。比如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正是因爲對自己信念的篤信和熱情,才能創立這樣神奇的企業。

縱觀世界上傳奇企業的創始人,大多具有這樣的“自我領導”能力:瞭解自我的能力和限制,同時管理好自己,處理好內心和外界的關係。

另一方面,向外:領導力是一種帶領團隊完成某件事的能力。

說到帶領團隊,一些爸爸媽媽覺得這是少數孩子才具有的特質,但其實每一個孩子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都能展現出成爲領導者的潛力,只不過這些能力平時沒有得到重視。

如果仔細觀察小區裏孩子的互動就不難發現,在堆沙堡時那個平時就喜歡搭積木的孩子,就會更積極的給大家描繪藍圖,並且指揮其他夥伴們分工。而在踢球時,給孩子們分工並且制定規則的,則是那個經常和哥哥一起玩球的孩子。




爲什麼“領導力”那麼重要?


看到這裏,有的爸媽可能會想,孩子不去申請國外名校,是不是領導力就不那麼重要了?事實並非如此,即便不去應聘名校,孩子依然需要在未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生存,依然需要與人協作完成工作項目。同時他們需要面對的世界,遠比我們能想到得更加複雜,更加充滿挑戰。

正如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在《給父母的未來之書》中寫的:現在的孩子每天都被電子屏幕的新鮮信息轟炸,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當下已經大不同,未來也很難想象。



人工智能對傳統工作的衝擊、氣候問題、大數據和個人隱私等命題,都需要他們這代人協同起來去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因此在未來的世界中,領導能力就顯得尤爲重要。這也是這些以培養頂尖人才爲目標的國際名校會如此重視“領導力”的原因。




培養孩子“領袖氣質”的三個方法


無論孩子今後是成爲某個小團隊的管理者,還是成爲某個領域的領袖。他都需要從小培養一種能夠感染別人的氣質,需要學習理解目標,需要在真實的互動中,學會同情同理,從而更好地完成組織領導的任務。那麼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領袖氣質”呢?




方法一:幫孩子認識自己



曾經看到一句話:管理人的是頭目,影響人的纔是領袖。那些非常自信,並且對某個領域非常擅長人,總是充滿領袖魅力,吸引別人團結在他的周圍。而只有對自己有清醒的認知,才能從根本上獲得那種自信。

爲了讓Tim更有自信和魅力,我給他報名參加了一個短期的戲劇培訓班。在開課之前,老師並沒有讓孩子們泛泛的介紹自己,而是通過一連串的問題,讓孩子們說出自己的優勢和喜好,才和他們討論角色,以及如何通過角色展示自我價值。這樣一來每個孩子都表現得非常有自信。

因此,想要讓孩子有“領袖氣質”,爸爸媽媽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導孩子去“發現自己”。


比如,多跟孩子談論他的喜好,多給孩子機會去發現自己真正興趣,肯定和承認他的獨特魅力等等。文中我那位親戚的孩子,去參加班幹部競選也是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




方法二:練習表達能力



在美國,即便是幼兒園的孩子,也會被經常要求公開做演講、做彙報、參加辯論隊等等。相比之下,我們的孩子在演講方面的能力就有所欠缺。這也是爲什麼明明在硅谷那些大公司的華裔有更好的技術水平,但中層管理者卻多半都是印度裔的原因:有歐美教育背景的他們,往往在項目彙報上做得更好。如果運用得好,語言是有力量的,可以激發他人,凝聚大家的力量去改造世界

在《人類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正是這些語言所表達的概念和意象,讓我們人類能創造輝煌燦爛的文明。



無論是對政治家、科學家還是某個團隊的領袖而言,語言表達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學校生活和課外活動中,爸爸媽媽要多給孩子創造“發言”的機會。在家中也可以允許他們平等的和父母“辯論”培養敏捷的思維和準確地表達。

方法三: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Teamwork(團隊合作)是美國老師和同學都時常掛在嘴邊的詞。從小學到大學,他們要不斷完成各種項目,從做一個小工藝品,到研發一套系統,一種產品。孩子們都必須學會在團隊中工作,讓自己成爲一個好的合作者

現在國內的幼兒園,也都在逐漸引入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的學習方式,只是在孩子進行這項目制或團隊制的學習時,爸爸媽媽要多跟孩子溝通,引導他思考。


比如,問問他團隊裏的孩子都是什麼類型,有什麼優點值得他學習,溝通中遇到什麼問題了,最後解決的標準是什麼等等。





枕邊育兒寄語:


其實真的讓頂尖學府視若珍寶的“領導力”,並不是能夠驅使別人的能力,而是一種既有大格局,又明白“自己在爲什麼努力”的狀態。如果不能從更高的層面上去理解,培養孩子的領導力白費力氣。

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