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見一條消息,波士頓凱爾特人教練組來了新人,32歲的埃文·特納即將加盟,真的嚇了我一跳。哇,埃文·特納都退役了!查了查資料,其實他今年才32歲,上賽季前後打了兩支球隊,前面在老鷹打了19場,後來換到森林狼,再也沒出場過。也沒聽說又受過什麼大傷,疫情之後一直歇着,怎麼就甘心不打了呢?比這更唏噓的是,這時間走的也太快了。2020年裏發生的每一件事,彷彿都在提醒我時間走得太快了。埃文·特納做新秀剛進NBA的情景還在眼前,我一直也沒拿他當一員老將,怎麼就退役了呢?

NBA每年那麼多新秀,埃文·特納不算那種讓你過目不忘的。但我對他的印象特別深。因爲他剛進NBA就簽了中國品牌李寧,來中國做了中國行;不但做了中國行,還跟我們一起打了球;我們不但一起打了球,我當時的感觸還特深。值得好好講講。

我翻了翻黃曆,那應該是2010年的事兒了。當時,據說特納在大學厲害極了,所以是那一年的選秀榜眼,人稱“小麥迪”,成了李寧新籤的重點新星。當時中國行,就在北京次渠的李寧園區,招呼大夥兒去看他。我到了那兒,一眼先看見的是特納的經紀人大衛·法爾克——這位堪稱職業體育歷史上名聲最響的經紀人,當初曾經是邁克爾·喬丹的經紀人,一手改變了很多規則,面容冷峻,眼神如鷹隼,給我印象特深。

一開始是採訪,後來就分撥打球。當時李寧還簽了另外一名年輕運動員,就是後來在魔術、猛龍都打得不錯的泰倫斯·羅斯。倆人相比,特納的腕兒大多了,也是李寧主推的重點。所以李寧的朋友們一劃拉,楊老師蘇老師,這腕兒大的都得跟特納一頭,其他人跟羅斯一頭。我還挺高興,這特納不是人稱小麥迪嗎,這回咱們體會體會。

等球打起來,您猜怎麼着?我一瞅,這特納他不厲害呀。對面的羅斯賊厲害。羅斯一是身體素質賊好,彈速極快,連續彈跳能力強,拔地而起,砰那一下就跟火箭炮一樣。你在他身邊,看他起來扣籃那下特別震撼。那就叫咱們根本沒有的身體素質。二是三分特准,他們職業運動員,真給我們上身體,也不合適,三分線外起來就投,箭箭穿心。說句俗話,跟我們一幫媒體工作者打球,羅斯的外援效果特別明顯,兩三個人都弄不住他。

特納就不是這意思了。我跟特納跑了5分鐘就看出來了,他沒那身體素質啊!簡單來說,既沒絕對速度,也沒突出爆發力,放在場上最直觀的感覺,就是不能跑不能跳啊。對方“壞”極了,他一拿球就兩個人夾擊他,他沒那種一下就能擺脫的能力,只能把球分出來。在籃下接到球,起來的速度也沒那麼快。三分線外空位,扔了好幾個也不進。我們一開始拿球都找他,打了5分鐘,快讓對面羅斯把我們打死了。後來我們急眼了,也認清了形勢。大夥兒一通加強進攻,才讓局面好看點兒。比賽大概打了有20分鐘,誰輸誰贏實在不記得了,就記得埃文·特納實在不厲害。

肯定得有朋友說,特納選秀順位可比羅斯高多了,跟你們打個業餘比賽打着玩,咋還看出不厲害來了?咱們有一說一,人家肯定是犯不上好好打。後來我也瞭解了,特納是那種比較全面,頭腦比較清楚的運動員。但是跟我們一幫業餘的一塊兒打,其實是對他身體素質特別直觀的體現。業餘比賽看什麼?不就看身體嗎?有身體,一衝一扣,其他人全得躲開。特納還真就沒這下。我當時就挺納悶,不是榜眼嗎?考量運動員的標準有很多,但考量一名年輕運動員,首先就是身體。技術意識都能練,原始身體素質很難練。一般我心目中的榜眼,都得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那可不是特納這樣的。

所以後來解說特納的比賽,甭管外媒怎麼說,一度把他封成球隊領袖了;也甭管他簽了多大合同,我還是就記着跟他一塊兒打球的感覺——他就是沒那麼厲害。特納一直被稱爲全面,但一個人要光被稱爲全面,另外一面就是其實沒有突出特點。別看我們那就是場業餘比賽,但一名運動員的基本特點,一打你就看出來了。你說他能突,他不快呀;你說他能投,他不準呀;你說他能傳吧,真正那種鬼斧神工的球也很少。好像啥也能幹,但啥也沒幹特別好。後來這10年我看他,就跟我10年前跟他打球感覺差不多。有一回我跟柯凡說一場球,他想誇誇特納,他說:特納人稱小麥迪,他的特點是能搶籃板球。

我扭頭看看他,他衝我一攤手。

這故事講了那麼久,終於到了扣題的時候了。怎麼鑑別一名運動員的水平,平時咱們都是靠看了,在電視上看,看的高潮迭起,不亦樂乎,都挺厲害。但真正要最真切的體會一名運動員水平到底多高,厲害不厲害,如果有機會,還是跟他一塊兒打球。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沒有。那種直觀的感覺,跟作爲一名電視觀衆完全不同。運動員衡量其他運動員水平也一樣,非得你跟他真交過手,或者做過隊友,你才真正能瞭解和評判他。

這個道理,不光是打球。咱們每個人,人在江湖,在一個行業裏站穩腳跟,都得面對各種評價。這裏面的評價往往有三層。第一層是同事評價,就是跟你天天接觸的人給你的評價;第二層是行業評價,就是行業內有專業知識和水平的人給你評價。有的行業,有社會知名度和傳播性的,還面對社會評價。這裏面的大多數人就是行業外的,不瞭解你,其實也不瞭解你的行業,他也給你評價。我確實還真見過不少,這三種評價差別特別大的。有的人社會評價極高,但是前兩層評價不高。有的第一層評價非常高,認識他的都稱讚他,但社會評價不高。這時候你要想了解這個人,應該首先依據什麼?其實是一個道理,一定是先聽他的同事,同行業的說法。這些人最有說服力。如果你有機會,你就自己去接觸他。沒任何評價,比你真正接觸之後的感觸更真實。

因爲工作的關係,我們經常有機會,和頂尖的職業運動員一起打球。跟他們一起打球的直觀感受,對我後來在比賽裏評論他們幫助非常大。可能有的朋友會覺得,就你們這業餘水平,跟人家一塊兒打能打出什麼來?那可真不一樣。

我舉個例子。這麼多年,我大概跟至少十多位NBA運動員一塊兒玩過,裏面也有頂尖的超星。但要說讓你打的舒服,沒有人能比得上隆多。隆多那個局,還不是他當時的贊助商安踏攢的。就是他晚上想打球,就找了一幫NBA中國的朋友。我也去了,而且就跟隆多一撥。那可是太美妙了。隆多也不怎麼能攻,但你跟他打,你只要肯動,別站着,只要出了機會,球一定在最好的位置,最好的一拍到你的手上。尤其是反擊,你根本不用看他,不用琢磨球能不能過來,你就跑,球準到。有一個球我記憶太深了,我當時沒辦法,跑了一個直線,其實他是沒角度傳給我了。我跑的時候心裏想,也就是給隊友牽制一下。就在這時候,啪,擊地球,到我面前正好反彈起來,我拿着直接上籃。那感覺就跟大夏天喝一瓶北冰洋一樣,太到位了。

所以幹了這麼多年評論工作,我一直特別注意一點,就是運動員對運動員的評價。無論是隊友,還是對手,我都相信那是最準的。也有好多評價,我一直記着,特別有意思。

比如,我曾經問大姚,誰是他合作過的最會傳球的後衛。答案挺讓我意外,一不是專門給他往天上扔的劉煒,二不是他大哥弗朗西斯,三不是麥迪,而是老馬克·傑克遜。老傑克遜到火箭的時候,已經職業生涯末年了,行將退役,和大姚總共也沒打過多少場,上場時間也有限。但就那麼有限的時間,老傑克遜傳的那些球,大姚那會兒天天咂摸嘴:傳的太棒了。

我記得有一個反擊球,大姚快下了。反擊球傳中鋒擊地是大忌,很容易失誤。但不傳,太可惜了,大姚白跑了。馬克·傑克遜生生從一名防守球員兩腿中間,敲了一個擊地大反彈,到大姚面前彈起的點非常高。大姚上籃輕而易舉。大姚當時感嘆啊:“你別看老大對我真好,但這種球老大真傳不出來。”可惜老傑克遜到賽季結束就退役了。麥迪又經常受傷,火箭後衛換成了小布魯克斯。跟布魯克斯一塊兒打,2米26的大姚都學會閉着眼睛往人堆裏大跳步了。

2002年,我陪巴特爾在丹佛。後來到了火箭的裏安·鮑文,人稱白鮑文,當時在掘金隊,而且是當時丹佛球迷最喜歡的運動員之一。有一天我問大巴:這鮑文怎麼樣?大巴一樂,說:他不就是積極嗎?他還有個啥?“我仔細一想,可不嗎?他啥也不會,運傳投,哪樣都不行,論防守也不太行,就靠那股勁頭。看來運動員對真實能力有限,就靠拼勁兒的運動員的評價也一般,至少不像有的球迷那麼高,畢竟靠他,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

大巴對其他運動員最經典的評價,我依然記憶猶新。掘金剛打完小牛,大巴和王治郅完成了NBA歷史上第一場中國德比。說起小牛隊,大巴說:他們隊,最厲害的就是納什,他是真厲害?

那德克·諾維茨基呢?

大巴搖搖頭:德克呀,你別看他也得20多分,德克不厲害。

那就是2011年諾維茨基終成正果之前,躲開攝像機鏡頭之外,那個野獸兇猛的世界裏對他的人肉評價,真實又殘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