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咱村農民戶戶都有水澆地,糧食產量也高了,收入也增加了,村民還喝上了清潔乾淨的自來水,真得感謝黨的好政策啊!”今年59歲的天鎮縣馬家皁鄉東要泉村農民薛茂勇激動地說。尋水源、打機井、興水利、建水塔、蓋新房……一個百年缺水的小山村因水而興。

東要泉村地處邊山峪口,村民祖祖輩輩靠天喫飯,居住土窯洞、開門見溝壑、出門就爬坡、村內臟亂差……這就是過去東要泉村農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據村內一位80多歲的老人講,自他記事起,村內就沒有打出過一眼機井。上百年來,村民們靠村北一條溝內的小溪水爲生,更無一壟水澆地,後來因水位下降,小溪水也消失了。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過去幾十年,許多打井隊在東要泉村200米以內深度沒打出過水,曾被“判”爲無水村。打井!打井!村民們就連睡覺做夢都在呼喚。缺水成爲制約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嚴重阻礙着村民脫貧致富達小康的進程。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該鄉黨委、政府下定決心要解決東要泉村的缺水難題。他們向水利部門請求幫助尋找水源,並積極與駐村工作隊聯繫尋求資金幫扶。在各方努力下,2018年,該村“破天荒”打出了第一眼機井,徹底破除了“無水村”的魔咒。

有水就是希望。作爲東要泉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天鎮縣自然資源局,2018年投資557.38萬元,幫助該村打井7眼,當年實現水澆地2500畝;2019年爭取省級土地整改項目617.48萬元,鋪管灌、治溝治坡、改土治水,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增加水澆地1000畝,並解決了村民喫水難問題。目前,全村共有機井9眼,水澆地面積達到3500畝,人均實現4畝水澆地,家家戶戶喫上了自來水。

該村黨支部書記任順告訴記者,過去由於缺水,村內有20%的耕地棄荒。自從水利條件改善後,棄荒地也開始耕種了,而且全村種植結構由過去的單一種植向多元種植轉變,特別是高產、優質玉米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今年全村耕地全部得以耕種,僅種植高產優質玉米就達2500畝。“咱水澆地玉米畝產由原來的不足800斤,現在上到了1500多斤,畝均增產600餘斤,畝均增收700多元,僅此一項村民年增收170餘萬元,戶均增收5000元。”任順說。

如今,東要泉村人住進了大瓦房、喝上了自來水、種着旱澇保收地、過着充盈幸福的生活……“我們今天的生活一點兒不比城裏差,今後肯定也會越來越好!”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村子裏有10餘名長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決定留在村裏種地,他們覺得如今的農村大有作爲。

大同日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 苑捷

編輯 杜一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