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來了,它真的要來了?

近日,據有關媒體報道,大家期盼的殲31艦載機終於來了。我們大家都清楚,遲遲沒有裝備軍隊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發動機等一系列的問題,之前一直有關這方面消息,無疑只是說明戰機在一直不斷地改進升級當中。從首飛到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是不是真的已經做到極致,可以交付於部隊當中了?

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殲-31成功首飛,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種四代機原型機的國家。 殲-31是中國瀋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的第四代雙發中型隱形戰鬥機。自從我國開始研發殲31的發動機的決心後,它的性能必將取代之前採用的俄製RD93發動機,甚至要優化很多。實際上除了發動機,還有一載彈量的問題。但是我們從最新改進機型可以看出,整體機身要比之前的大一些。不妨推出一個結論:在載荷量和航程方面很可能提升了一些。

看上面的F35艦載機示意圖,相對比我們的殲31C看上去秀氣許多,改進後加上雙發動機的氣動設計推力,在戰機速度和靈敏度方面或許要高於F35。如果說殲31C以後往彈射艦載機方向發展,那必定要在現有改進的基礎上,優化起落架彈射的方案。畢竟在航母起飛是跟陸地起飛兩碼事,因爲飛機的直接受力部件便是起落架,彈射艦載機的起落架往往都做的十分粗壯,這樣纔能有足夠的壽命以及減少事故的發生。從圖片上可以清楚的看到F35艦載機這一點做得還挺不錯。

爲了解決上述矛盾,擺在中國海空軍面前的,除了選擇四代中型機上艦,還有兩個選擇:其一,建造更大的,配備超級彈射器的航母;其二,選擇改造現有的四代重殲上艦,因爲即便減油減彈,其戰鬥力仍舊可能超過中型機。其實包含的複雜問題還有很多,例如彈射器與航母的匹配問題、攔阻系統的限制、從艦載機起降系統的後勤維護方面等等,筆者只是談到了其中一面,畢竟將戰機完全適應到航母當中,肯定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還是要相信我們國家的科研能力,將這個最強的傢伙融入到海軍作戰體系當中。

可能大家心裏更清楚,我們的殲31戰機在未來的主要對手就是F35,因此我們不僅要分析F35的優勢和劣勢,而且更加要清楚殲31用途和方向,俗話常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筆者在想以我國目前的科研水平以及經濟發展速度,追趕甚至超越F35不是沒有可能。因此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殲-31,它的確是有上艦的潛質,但是不斷地改進升級之後,其性能到底到達哪個高度,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吧!畢竟一款新型戰機真正的想要被部隊所用,肯定是要經過反覆試驗的。希望我們國家的整體軍事作戰水平,在未來上升到更具有規模和實力的階段。因爲我們經受過捱打的痛苦,所以一定要自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