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啰出行、滴答出行摊上事了,遭到监管部门的约谈,主要针对其平台出现的“附近订单”功能,涉嫌“抢”网约车业务,同时还存在显示用户性别、开展长途城际服务等安全风险隐患。

“附近订单”到底抢了谁的生意?

最近,哈啰出行、嘀嗒出行的顺风车平台上多了一个“附近订单”、“附近乘客”的新功能。之前车主仅可设置上下班等个别主要的顺风路线,但考虑到车主个人其他出行需求,增设了新的顺路路线,即可以根据临时确定起点、终点匹配附近乘客,并通过双方确认完成订单。

乍看之下,类似“附近订单”的功能,确实可为合乘双方提供更灵活的选择,但也带来了不小的争议,这样的设置与网约车业务产生更多冲突,也为监管部门增加更多压力。

对此,交通运输部官方微信在回复网友提问时,再次重申顺风车的四项合规要求。一是应以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事先发布出行信息;二是由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合乘车辆;三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四是每车每日合乘次数应有一定限制。

解读下顺风车的合规要求就会发现,“附近订单”明显违背了“以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事先发布出行信息”的规定,由不盈利的以自身需求为导向的订单选择变成了由附近订单驱动的出行选择,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还有存在显示用户性别、开展长途城际服务等安全风险隐患,无疑会给不少黑车带来可乘之机。没有安全保障地进行所谓“灵活”的顺风业务,不仅仅是抢了网约车的业务,更是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针对提醒式约谈要求,哈啰出行和嘀嗒出行均有做出回应。

哈啰出行表示,在11月底已第一时间对照检查,并积极启动了部分产品的优化相关动作,优化后的产品将于近期上线。

嘀嗒出行也进行了修正,目前将“附近订单”更改为“临时路线”功能,共同受到平台每日接单次数及合乘价格限制,合乘价格为当地商业运营车辆定价50%左右的一口价。

回应速度之快,也反应了顺风车平台整改的决心,毕竟过去的行业经历表明,以顺风车之名行非法运营之实必然会导致系统性安全风险,这是监管部门所不允许的。只有不断改进产品本身,使其真正符合其本质定位要求,才能让用户放心,让监管部门省心。

顺风车vs 网约车,还有下一战吗?

“顺风车”并不是廉价“网约车”。首先它无需办理相关许可,从本质上解读,顺风车可以划分到共享经济领域,目的是减缓交通压力,而不是实现盈利。所以交通部反复强调控制限制接单数、规范顺风车合乘价格,防止本末倒置的情况出现。

2018年以前,顺风车领域就只有滴滴、嘀嗒两大玩家。但由于顺风车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层出不穷,被媒体和大众热切关注,自2018年的滴滴顺风车下架事件后,顺风车行业也进行了大洗牌。

劲敌退场,更多出行平台“蠢蠢欲动”,比如高德顺风车、哈啰顺风车、曹操顺风车等,还有区域性“选手”,如拼客顺风车、阿尔法顺风车、一喂顺风车。

表面看起来顺风车行业竞争压力大,发展势头强劲。但实际上,国内顺风车仍处在起步期。据相关报告预测,中国市场顺风车市场的交易总额预计在2025年增长到11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百分之四十。

因此,老玩家嘀嗒出行面临新手入局的压力,难免倍感敏感。而背靠阿里的哈啰顺风车也来势汹汹,自从2019年正式运营以来,已在全国300多个城市运营。随着哈啰出行在郑州、广州等城市陆续获得网约车牌照,哈啰已经能够亲自下场招募司机扩展快车和专车的相关业务。

更多行业内部人士,对顺风车的发展忧虑更多。此前曹操出行董事长刘金良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顺风车行业制度法规还不够明确,要达到一定规模推广也需要不小投入。”

可见顺风车平台仍有不少行业漏洞,这次虽是提醒式约谈,却也是一次红牌提醒。

“顺风车”不同于“网约车”,更不是低价“网约车”。“顺风车”是一个好的概念,但绝不可能长期被平台企业随心所欲地实施“监管套利”,交通部和广大用户都应该有能力且有权力辨别“真假”顺风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