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茶爲萬病之藥。

這話一點也不假,喝茶不僅是國人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更是地地道道的養生方式。

明代顧元慶就已在《茶譜》記載,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利尿道,明目益思,除煩去膩。”常喝對健康大有裨益。

不過,茶的種類不同,性味作用亦有所差異。悟太醫現在就來聊聊冬天適合喝哪些茶~

01冬天最該喝4種茶,養胃補虛又驅寒

1、紅茶:驅寒暖胃

【代表品種】祁門紅茶、滇紅茶、金駿眉、正山小種等。

紅茶是一種全發酵茶,其性質溫和,刺激性較弱,能夠暖胃養顏、溫筋活血、化解瘀滯,尤其適合身體虛弱、胃寒腹冷的人。

此外,紅茶富含茶黃素,這一物質可調節人體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預防心血管疾病。所以,老年人同樣可多飲用。

2、黑茶:降脂禦寒

【代表品種】雲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磚等。

秋冬時節宜進補,然而有些人在大魚大肉後,往往容易出現腸胃不適,此時不妨泡杯黑茶喝。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與其他茶類相比,發酵程度更高,因此它解膩消脂的作用也更爲明顯,有助順胃氣、理腸氣。

並且,黑茶性溫,茶香醇厚,不易傷脾胃,虛寒體質者適合飲用,可起到禦寒功效。

3、烏龍茶:溫陽解乏

【代表品種】鐵觀音、大紅袍、武夷巖茶、阿里山茶、凍頂烏龍等。

烏龍茶又名青茶,爲半發酵茶,其性平和,常喝不僅能改善經絡不通、元氣不足、脾胃虛弱等症,還能夠除燥解乏,幫助提神。

烏龍茶在分解脂肪方面也有較好作用,想要減肥的人不妨多喝些。

4、白茶:清熱去火

【代表品種】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白茶氣質偏涼收斂,具有清熱降火、醒神通心、明目去燥之效。

經常熬夜、暴飲暴食、易上火的人,可每天泡杯白茶,既能夠保護眼睛,也能預防感冒、喉炎等疾病。

但要注意,脾胃虛寒的人,不建議多喝白茶。

02多喝茶,還要懂喝茶

除了知道喝什麼茶,怎麼喝茶同樣有講究。

1、泡茶時間

泡茶時,茶葉取2~3克爲宜,每次最好浸泡4~6分鐘左右再喝,可讓茶葉中的有益成分基本析出。

2、喝茶溫度

茶放涼了喝,易導致茶水中的營養物質流失,如茶多酚、維生素C等,容易氧化。

而喝太燙的水,則可能燙傷食道黏膜。有研究顯示,經常喝溫度超過65℃的水,患食道癌的幾率會大大增加。

建議喝茶時,將水溫控制在50℃~60℃之間,切記不要太高。

3、泡茶次數

一般來說,不管什麼茶,都有限定的沖泡次數。

其中,紅茶、綠茶沖泡2~3次,黑茶、白茶沖泡3~5次,烏龍茶最多泡7次。

超過這個數,甚至一泡一整天,影響茶的口感不說,且沒有太多營養,對健康無益。

4、別用保溫杯泡茶

部分人喜歡用保溫杯泡茶,殊不知,這種做法是錯的。

用保溫杯泡茶,茶水溫度長時間較高,會讓茶葉中的鞣酸和茶鹼過量滲出,從而加重苦澀味,造成營養成分破壞。

建議大家沏茶最好用陶瓷壺杯、玻璃杯或紫砂壺杯,有利於儘量保留茶葉中的有效成分。

5、別急着倒頭泡茶

如果茶葉較爲陳舊,灰塵多,可把頭泡茶水倒掉,又叫“洗茶”。

如果是新嫩茶葉,第一泡茶中的有益成分通常最多、最好,不宜倒掉。比如,紅茶的頭泡茶中,含有大概70%~80%的有益成分。

03、4個時間不宜喝茶,否則是找病

喝茶雖好,但也不是隨時都能喝的,下面幾個時間就需特別注意一下:

1、空腹時

所謂“醉茶”現象,多數時候是空腹喝茶所致。

茶葉中含有多種生物鹼,空腹狀態下喝茶,由於胃內缺少食物作爲緩衝,茶就會直接刺激胃黏膜,促使腸道吸收太多生物鹼,引起頭暈、心悸、心煩、渾身乏力等。

如果這種情況,建議喫點糖果或喝些糖水緩解。

2、喫飽後

有人問:空腹時不行,喫飽了喝茶總可以了吧?

還真不行!

一喫飽就喝茶,容易稀釋胃液,降低胃酸濃度;同時,鞣酸也易和其他食物中包含的蛋白質反應,生成鞣酸蛋白凝固物,不利於腸胃消化。

建議飯後半小時左右再喝茶。

3、醉酒時

不少人喜歡在酒後來杯濃茶,美名其曰“解酒”。但事實恰恰相反,用濃茶解酒,身體可能很受傷~

一方面,喝完酒後,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會產生興奮,進而導致心跳加速,血管擴張;而濃茶也有興奮心臟的作用。

兩者一起,更會加重心臟負擔,傷害成倍增加。

另一方面,茶水利尿,會使酒精中的有毒物質(如乙醛)尚未完全分解就從腎臟排出,容易刺激並損傷腎臟。

4、服藥時

相關研究表明,茶鹼和鞣酸能與藥物中的某些成分發生反應,影響其他成分的吸收,降低藥效。

因此,服藥期間不建議喝茶。如果要喝,應間隔一小時左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