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醜毋媚、寧拙毋巧、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

傅山《訓子帖》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作爲明清之際的實力網紅,哲學、醫學、內丹、儒學、佛學、詩歌、書法、繪畫、金石、武術、考據十項全能。在梁羽生先生的小說《七劍下天山》中,傅青主以世外高人的形象翩然而立,把小編嚮往的得五迷三道。博學多才,雄渾豪放,磊落孤傲,拒不仕清,頗有魯仲連之風。爲後世編故事的人所鍾愛,很多不是傅山乾的事都加在他身上,要是他再多些風流韻事就是第二個唐伯虎了。

傅山書法冊頁《昨日帖》局部

在我們生活中,那種博學多才,十項全能的人物,打起嘴仗來那是所向無敵。遠的有什麼諸葛亮舌戰羣儒,紀曉嵐口吐蓮花,最讓小編折服的是嵇康的《聲無哀樂論》,邏輯思維,知識儲備虐遍古今。近的有魯迅,李敖,易中天,郭德綱。而且戰鬥意志極其強悍,跟任何人打嘴仗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傅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任何東西,在我們這位傅山嘴裏,他想說這是紅的就可以證明成紅的,他想說這是綠的就可以證明成綠的。不僅自帶聖潔的道德光環,而且粉絲衆多,所以他提出的觀點基本上沒人辯得過他。費筆墨來交代這個背景是讓大家明白,傅山所提倡四寧四毋,其中有他獨到的美學思想,也有他想要表達的道德指向。所以在很多方面不像其他那些諸如“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書論具有普世性,也就是說在書法學習的任何階段都具有指導意義。而對於傅山的四寧四毋,如果在沒有深厚基本功夫作爲前提,就以這樣的美學思想指導書法實踐,必定誤入歧途。

傅山書法冊頁《昨日帖》局部

爲了更深刻的理解傅山提出四寧四毋的緣由,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傅山濃烈的審美偏好,二是傅山想要一蕩巧媚糜弱書風的時代背景。

傅山書札局部

傅山認爲:“作字之法必入於古,祖肇篆,隸,筆有自來氣息相因,骨髓相連接,步趨不失其正,久則自化。按他古篆隸落筆,渾不知如何佈置,弱大散亂,而中不能代爲整理也。漢隸之不可思議處,只是硬拙,初無佈置等當之意,凡偏旁左右,寬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機” 傅山由先秦,漢代的篆隸古法中總結出其對古拙,天然之美的崇尚。所以他認爲“古籀,真,行,草本無差別,不知篆籀從來而論字學,書法,皆寐也,楷書不自篆隸,八分來,即奴態,不足觀也”。從這些論述中我們看到的是傅山在書法審美上的理解,不站在道德制高點,也沒對誰進行指責。至於意義,我們稍後再說。

傅山書札局部

我們再看傅山所處的時代,滿清入主中原,屠殺與懷柔,軟硬兼施統治漢人,很多漢族舊臣,知識分子媚顏屈膝以邀寵新朝,求取榮華。同時,在書法上,清初期的統治者推崇趙董書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時間巧媚糜弱書風大行其道。這些在反清鬥士的傅山眼裏簡直是罪大惡極。

傅山草書作品《七絕詩屏》局部

傅山在《霜紅龕集》中傅山寫到:“貧道二十歲左右,於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董香光墨跡,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遂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凌難近,降而與匪人遊,神情不覺其日親日密,而無爾我者然也。” 自己學趙董書,臨習幾遍就很像了,究其原因是學正人君子觚凌難近,是很難的,跟流氓無賴瞬間打的火熱。

傅山草書作品《七絕詩屏》局部

所以傅山先生認爲:“行大薄其爲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始覆宗先人四、五世所學之魯公,而苦爲之。然腕難矣,不能勁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傷乎。不知董太史何見,而遂稱孟爲五百年中所無。” 傅山回到了學顏魯公的道路上來,一是因爲傅山四寧四毋的審美情趣與顏真卿志同道合,不是有很多書論書顏真卿是醜書惡的鼻祖嘛。二是因爲“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作字如做人,亦惡帶奴貌,試看顏魯公,心畫自孤傲”。傅山認爲時代更需要顏魯公的精神激勵大家反清復漢,而不是媚顏屈膝,去做滿清的奴才。所以沒辦法,以皇室身份仕元的趙孟只能充當反面教材。

傅山行書《奉祝碩公曹先生六十歲序》

其實在書法史上,提倡古拙之風的,在傅山之前早已有之,黃庭堅說“凡書要拙多於巧”,姜夔也說“與其工也,寧拙”。但都不及傅山如此徑直提倡醜拙來得驚世駭俗,振聾發聵。在帖學走向衰微,時代書風即將掀起新的浪花時,傅山以老莊思想中,崇尚拙樸,天然的美學思想來指導書法創作,可謂時代的最強音,同時也爲清後期碑學的興起提供了思想武器。對豐富中國書法審美的廣度有着重大價值和深遠意義。

傅山行書《奉祝碩公曹先生六十歲序》

最後,要再囉嗦一下傅山四寧四毋在指導書法臨創的應用場景。如果您是經歷了數年甚至數十年艱辛,臨池不斷,基本功紮實,又感覺無法突破自己的瓶頸,從前人的風格中走出自己的腳印,那麼,好好體味傅山的四寧四毋,或許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您是剛剛拿起毛筆,想要邁進書法的大門,那麼您應該把傅山的四寧四毋視爲洪水猛獸,不要靠近,如果您在這個階段對四寧四毋信以爲真,那麼您的書法之路還沒開始就走到了盡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