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書法愛好者總是會有這樣的印象,書法藝術到了元代,由魏晉唐宋的百花齊放,變成了趙孟領袖羣倫,芸芸衆生不過是陪襯而已。其實把時光回到彼時,元代三大家其實各有千秋。元代三大家趙孟,鮮于樞與鄧文原,在後世的影響力上趙孟一枝獨秀,鮮于樞略有聲名,鄧文原則非專業人士不能瞭解。僅看書風,很多人會以爲鮮于樞學是趙孟的,實際上鮮于樞在元三家中年齡最長。再看鄧文原也是這個路數,可見有元一代,柔媚書風之盛。

同是柔媚,較之於趙孟,鮮于樞少了幾分精熟和雅趣,多了幾分雄豪與率意。就書法風格而言,鮮于樞與趙孟都屬二王一脈,誰影響誰更多已難以考證,但趙孟和鮮于樞私交之好,我們從趙孟的《哀鮮于伯幾》中摘錄可見一斑:“生別有再逢,死別終古隔。君死巳五年,追痛猶一日。”“至今屏障間,不忍睹遺墨。”

小編今天推薦的這幅書王安石《奉酬約之見招》,以行書爲主,兼用草法,書成於至元辛卯二月八日,即公元1291年,屬於鮮于樞中晚期的作品,雖然是應朋友索書的應酬製作,但技法純熟,線條飽滿,質感燕然,飛白間雜,逸趣橫生。真得感謝這位真味堂的主人君錫,讓後世得以欣賞到這幅精彩絕倫的書作。也不知道這真味堂所藏諸家法帖還倖存多少。僅此一幅《奉酬約之見招》已爲中國書法做出了突出貢獻。

釋文:

君家段幹木,爲義畏人侵。

馮軾信厚禮,逾垣終褊心。

川坻寧有此,園屋諒非今。

雨過梅柳淨,潮來蒲稗深。

種芳彌近渚,伐翳取遙岑。

清節亦難尚,曠懷差易尋。

子猷憐水竹,逸少愜山林。

況復能招我,親題漢上襟。

右荊公雜詩。至元辛卯二月八日過君錫真味堂,出紙命書,遂爲盡(書)此。君錫書法得前人之正,又所收祕笈在諸家法帖上,亦須拙筆,亦愛忘其醜之意耶。鮮于樞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