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子與集成電路產業已經成爲國家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和政治性產業。總結“十三五”,佈局“十四五”,對全面提升微電子產業綜合能力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重工藝製造人才的引進

隨着教育部成立“示範性微電子學院”戰略佈局和實施,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已成爲國家重點戰略,在“十三五”期間,從事芯片設計的青年技術人員開始不斷湧現,集成電路整體設計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此外,隨着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通過了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的提案,國家對集成電路人才的培養力度幾乎到了頂值。

然而,儘管年輕的集成電路人才在不斷湧出,很多優秀人才在畢業後往往會選擇芯片設計行業而並非芯片工藝研發、製造行業,導致從事芯片工藝研發、製造的人員數量和質量明顯不足。原因是芯片設計行業在很多人眼中是典型的“白領”工作環境,而工藝研發和製造行業則由於要求超淨間工作環境,工作地點往往會在工廠,且勞動強度大,在很多人眼裏是一份看似“藍領”的工作。這使得從事工藝研發和製造的從業人員,多是來自相鄰學科,如材料、化學、機械等,真正來自微電子專業的人員數量較少,導致相比於國外企業,中國從事工藝研發製造人員的數量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所面臨的關鍵瓶頸不在於能否將芯片設計出來,而是在於能否把芯片製造出來。因此,真正缺乏尖端人才的領域在於芯片的工藝研發和製造環節,如何能夠將這方面的人才納入,應當是“十四五”期間集成電路產業人才培養的關注重點。

在“十四五”規劃中,應當加大對從事工藝開發人員的制度傾斜。首先,對於如何提升芯片研發和製造環節人才的薪資待遇,從而減少與芯片設計行業待遇的差距,是未來政府和企業需要共同實現的目標。薪資待遇水平提升後,人才自然願意留下來。其次,應加強芯片製造企業與高校之間的合作,加強引流,保證更多高校中優秀的微電子專業人才能夠落腳於芯片製造行業,真正做到產學研一體化融合。最後,應當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加強對於芯片研發、製造行業就業的教育和動員,激發青年人從事芯片製造業的熱情。

半導體投資不宜盲目“跟風”

集成電路產業除了具有“知識密集型”特徵,還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隨着政府對於集成電路項目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地方政府、各類基金資本對於集成電路項目的資本投入也越來越多,爲集成電路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然而,在動輒百億元、千億元級的半導體投資項目相繼出現的同時,爛尾、停工等情況卻也頻頻出現。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使得人們意識到,在半導體投資熱的今天,不應只是盲目“跟風”,更多需要的是冷靜。

儘管集成電路產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但是無序的資本投入非常不利於產業的良性發展。因此,在“十四五”的佈局中,應當加強對於集成電路產業的有序投資政策。

首先,要對資金進行統籌分配。資本在投入之前,需要與各省、市之間做好協商,再進行合理分配,以防出現資源分配不合理導致的資源浪費現象。

其次,在半導體投資方面不宜“跟風”。半導體行業覆蓋面非常廣,所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多。在工業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對半導體產品的需求也非常多變,這促使很多半導體企業不停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儘可能拓寬領域。然而,在資本投入時,盲目跟隨潮流很容易造成爛尾工程。對於半導體產品的開發並不是一蹴而就便可完成的,需要發揚“工匠精神”,在某一領域紮根其中,才能真正把產品做強、做優。因此,在資本投入時,儘量避免盲目擴張。

此外,目前國家在關鍵技術研究、人才培養方面暫未形成明顯的資本投入。然而,人才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根基,因此,國家應適當加大在覈心技術領域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比例。

加大對關鍵設備國產化支持力度

近期,7nm光刻機事件也再次爲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敲響了警鐘。我們應該意識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微電子領域的核心技術、關鍵設備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才安全可靠。若想增加關鍵技術設備的本土化率,政府的政策支持必不可少。

如今,我國半導體產業處於飛速發展階段,《國務院關於印發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國發〔2020〕8號)發佈後,爲半導體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少中、小型半導體企業不斷湧出,在半導體設備研發方面也在不斷突破創新。然而,對於這些新研發的產品,就如同剛剛降生的嬰兒,若是得不到細心的呵護,很容易夭折。

任何半導體設備包括工藝設備、測試設備等,都需要一個設計、使用、改進的良性環境。因此,在“十四五”的佈局中,國家應該在採購、招標等環節加大對關鍵設備本土化的支持政策,從而促進本土設備良性提升的進程,幫助本土設備真正進入各個市場領域,並深入人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