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沒有上學之前,父母是孩子最大的保護傘,當爸媽的絕對不會讓旁人傷害他一分一毫。可到了學齡兒童就不一樣了,在人和人相處中不免會有些摩擦和矛盾,不僅大人如此,小孩也是一樣。話雖這麼說,可誰又能忍受自己家的孩子受欺負呢?這就需要媽媽們懂得“適度”處理。

孩子到家說“媽媽,我被人打了”,不同媽媽的第一反應直接關乎孩子性格。

張媽媽從來沒有想到校園欺凌會落到自己家孩子身上,昨天孩子奶奶把孩子接回來後,孩子到家就和她說“媽媽,我被人打了”。張媽媽聽後急衝衝找學校老師理論並讓打孩子的人道歉,還和對方媽媽說“孩子不會教育就別來學校,趕緊回爐打造”,孩子從此以後成了學校裏的小霸王。

彭女士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但彭女士的做法和張媽媽截然不同,聽完孩子說完後反而埋怨是孩子的錯,“在學校不要鬧事,和同學和平相處,誰會打你啊”。孩子點了點頭再也沒有和媽媽過多的交流,變成了一個自卑的孩子。

可以看出上面兩位媽媽的第一反應可以直接關乎孩子日後的性格,如果沒有掌握好分寸,反而造就了兩種現象:

家長過度維護孩子,幫助孩子打回去會讓孩子日後更加霸道,以自我爲中心,分不清對錯。家長過度責怪孩子, 孩子會認爲自己什麼都不做好,時間長了很可能會自卑,長大後難成大事。媽媽第一反應如何做既能安慰孩子還能讓他不再受傷害?

首先,瞭解不同年齡段孩子打人背後的心理

當孩子被打後,很多家長內心憤怒早已戰勝了理智,這時候用簡單粗暴的辦法解決是直接幫孩子打回去。卻不知道孩子被打後如果只是說了幾句沒有放在心上,他的腦袋裏所想象出來的可能不是委屈,或許孩子根本不在意,更談不上是一種傷害了。

而對於打別人的孩子,1歲時打人是因爲他們缺乏自我意識,不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只是在表達“反對”意見;2歲時打人是正處於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典型的以自我爲中心;3歲以上打人是模仿他人或者是自身缺乏安全感。

寶媽們可以通過親子互動,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後再做決定。

其次,適度安撫以及保護孩子的心理情緒

多數被打的孩子嚇到,不是因爲被同學打了幾下而是家長的過度介入, 比如喜歡用暴力方式解決的家長,讓孩子記憶深刻甚至影響一生。

美國心理學教授默娜B舒爾博士認爲,當孩子遇到人際關係時應具備“ICPS”能力,是指孩子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從而決定自己該做什麼。

家長只需要適度安撫他,幫他理好前後關係和平解決,重點在“解決問題,不能激化矛盾”。

最後,和孩子商量如何結束這件事

發現孩子被打後,多數家長認爲被打的孩子受了委屈要讓對方道歉,但你有沒有想過,到底是誰做錯了。

美國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在兒童早期發展中提到,父母過度保護孩子,恰恰是剝奪了孩子體驗生活的機會。

如果事情真的發生了,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回想事情經過,通過和諧相處的溝通方式解決,把傷害降到零。比如小的摩擦可以繼續和對方交朋友;孩子先動手和對方道歉;對方只是無意間碰到一下,都不用放在心上。

今日話題:第一時間發現孩子被打了,你是強忍住情緒和平解決還是打回去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