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綠林瑞竹 & 圖 | 網絡

伯伯嗯媽犯愁的是,要蓋新房子,單靠拆除老房子分的瓦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添加新瓦。這個時候,隊裏已經開始做瓦、燒瓦,但做瓦燒瓦有一個過程,等着用新瓦蓋房子要等到新瓦燒出來了纔有啊!

新瓦是怎麼做出來、又是怎麼燒出來的呢?這個工藝過程比較複雜,從大的方面來說,分爲兩個工藝過程,一是做瓦坯,二是燒瓦窯。

先說做瓦坯。首先要有符合做瓦的黏土,這種土見水以後有很強的粘性,而且裏面沒有料漿石和其他雜質,結構緊密,比重較大,顏色呈暗紅色。我們壪裏最開始把土場選在原來祠堂北邊的山腳下。

去掉表土,露出黏土,用挖鋤(這種鋤頭鋼板比較厚,鋤口比板鋤較窄,有兩個尖,一般用於挖石頭、樹根和比較硬的土)把土挖下來(偶爾有料漿石或者樹根都要撿出來),用箢箕挑到平整好的土場,倒成像紅薯埂一樣的長條,日曬雨淋,隔幾天翻一翻,釋放緊密的結合力,其實就是讓土風化。

土曬好以後,攏到一起,鋪成大約一尺厚的一大盤,一般直徑都在十米左右。挑水潑透,然後牽幾條牛轉圈“煉”泥。轉的時間長了,牛的腳印有了規律,牛腳落地的地方變化不大,起不到“煉”泥的作用,這就需要招呼“煉”泥的人用鐵鍁鏟泥把牛腳印蓋住,或者改變轉圈的方向,提高“煉”泥效率。

一般來說,“煉”一盤泥大約需要半天的時間。“煉”出來的熟泥要用手抓起來捏不變形,就像家裏過年的時候打好的餈粑一樣。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壪里人口最多的時期。“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壪裏做瓦燒瓦,一方面爲了解決社員蓋房子用瓦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壪里人多田少,搞一點副業賣錢,解決社員用錢的問題。除了燒瓦,隊裏還種菸葉烤煙賣,種西瓜賣西瓜,買機器打稻草繩子賣。

我不記得壪裏做瓦燒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在我的印象中,壪裏統一蓋房子大約延續了上十年。我只記得從挖土、曬土到“煉”泥巴這幾道工序基本上都是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組長承勳伯伯一個人做的。

那時他四十來歲正當年,性格耿直,脾氣倔強,辦事穩當。中上等個頭,膀大腰圓,身體健壯,挖土挑土曬土從來都不吝惜力氣,常常是頭戴一頂涼帽殼,肩上搭一個墊肩,上半身不穿衣服,只穿一條大短褲,腰上有時系一條長汗巾。

他腿上因靜脈曲張引起的青筋曲裏拐彎,皮膚曬得和那挖的土一個顏色。上工的時候提一個熱水瓶,端一個帶蓋的大搪瓷茶缸,休息的時候咕嘟咕嘟喝上幾大口解渴。由於表現出色,基本上每年都被評爲先進個人。

泥巴“煉”好以後,隊裏就安排壯勞力馱泥巴到瓦棚裏面。割泥巴的人用鋼絲弓的一頭扎進泥巴里面,扎到底,用一隻手按住這一頭爲軸,另外一隻手握住另外一頭沿地面旋轉大約九十度再提起來,一坨泥巴就割好了。

然後,割泥巴的人抱起這一坨泥巴,放到馱泥巴的人的背上背進瓦棚,沿着瓦棚裏面的柱子堆成圓臺型。馱泥巴的人有的打赤膊,光脊背,有的墊一塊尼龍布或者溼布在背上。因爲光脊背馱泥巴,皮膚上面的泥幹了以後會收縮,扯得汗毛痛。

瓦棚是用茅草或者稻草搭成的錐形棚子,裏面的柱子就是錐尖。一般瓦棚開兩個到三個門,門外是平整好的灑有細沙的用來曬瓦坯的平地。做瓦的師傅左手拍在泥堆上,右手用鋼絲弓削泥片(就像喫烤鴨削片一樣)。

放下鋼絲弓,兩隻手捧着削下的泥片拍在地上,一片一片的疊加起來,疊起來以後再用鋼絲弓四面削齊,叫做做泥牆。泥牆的長度就是四片瓦的長度(做瓦坯一次做四片),寬度與瓦的高度基本一樣,泥牆的高度大約一米多,個子高的人做得高一些,反之就低一點。

做瓦的工具和設施有:

①一個一米左右高的轉盤,直徑大約一尺,立在門裏側邊。②轉盤旁邊放一個水盆和一個放抹子的平臺。③割泥巴用的大約兩寸寬的鋼板做的H型鋼絲割刀,H中間的鋼板長度比泥牆的寬度略微寬一些,H兩頭的高度比瓦的厚稍微寬一點,中間拉一根細鋼絲,割泥的時候割刀的平板緊貼泥牆一頭的上平面平拉,下面的鋼絲就割出來一條泥帶。

④做瓦的弧形鋼板瓦抹子,抹子的寬度是瓦的高度的一半,長度和瓦弧長一樣,抹子的外弧中間有一個把,粗細、長度和切菜刀的刀把差不多。抹子的一個角要朝外彎回來一點,其作用就是碰到泥帶裏面偶爾有料漿石的時候,可以很快的剜出來。

⑤一個瓦筒子,瓦筒子是薄竹片用細麻繩穿起來的,可以向裏面卷小直徑,筒子外面有均勻分佈的四道凸起的竹筋,筒子的周長是四片瓦圍起來的長度,高度比瓦的高度要高出大約兩寸,外徑是四片瓦圍起來的內徑。筒子有一個可以拆開的口,開口的結合處是兩片比筒子高一些的竹片,一邊的竹片有兩個突出的半球形的竹肖子,另一邊有兩個相對應的半球窩,合攏的時候竹肖子頂進窩裏面,拆開的時候稍微用力一掰就開了。

⑥還有一個工具就是紗布套子。它是用和做蚊帳一樣的紗布做的,上口用篾片編壓成,下口用線縫成象套袖口一樣的口,套在瓦筒上面的時候,筒子的底部是壓在套子的下口上面的。

⑦劃針,是用小指頭粗的木棍在和瓦的高度一樣的地方橫着固定一根竹片,下部綁兩圈大約一毫米左右粗的鐵絲。瓦坯做好以後用劃針劃一圈,一方面是劃掉高出瓦高度的泥巴,一方面是在瓦坯的下部劃出兩道淺槽。

做瓦的工序是:

①做泥牆。②把套好紗布套的瓦筒子放在轉盤上。③水盆裏裝滿水。④用割刀割出泥帶,用雙手平端着泥帶豎着圍放在筒子上。⑤用瓦抹子把泥帶的一頭沾水拍壓成45度的坡口,用抹子壓着泥帶轉一圈,讓泥帶緊貼瓦筒子;用抹子把泥帶的兩頭結合在一起,壓實壓平接起來,左手扶住瓦筒子慢慢轉着,右手用抹子把泥帶沾水從筒子下部用力往上一道一道擠壓抹光,抹光以後用抹子輕輕壓在瓦筒子外面轉一圈把抹光的時候留下的道印抹平。

⑥用劃針緊貼着瓦筒子轉一圈,取掉劃下來泥巴丟到泥堆上。⑦提着做好瓦坯的瓦筒子出去放在場地上,稍微用力拆開瓦筒子向裏面卷小,從瓦坯筒子裏面輕輕抽出瓦筒子,最後再用兩個手指頭從瓦坯筒裏面捏住紗布套的下圈口輕輕取出紗布套。⑧瓦坯曬乾以後,用兩個手掌在外面輕輕向裏一拍,四片瓦坯從有筋的地方斷開,四片瓦坯就做成了。

關於做瓦的師傅,隊裏一般是派幾個年輕的男勞動力去做,因爲這些年輕人腦子靈活,手腳麻利,做瓦效率高。壪裏當年有好些年輕人都做過瓦,這裏就不一一說了。

瓦坯做成了,再說燒瓦的工藝過程。

燒瓦首先要有瓦窯。我們壪裏的瓦窯在村南頭的一個陡坡上。內徑大約五米,深大約六米,在離窯底大約兩米高的地方有一個圓弧的穹頂(相當於蒸饅頭的篦子),穹頂的圓周每隔一尺向窯壁伸出一條腿支撐穹頂,腿的寬度就是瓦的寬度。穹頂是圓型的,中間留有平均分佈的直徑大約五六寸的火眼。窯壁和穹頂都是用耐火磚做的。穹頂的下部是火堂,上部是裝瓦的窯。火堂向南邊開有一個大約一米寬一米五高的火門。

裝窯的時候,第一層把瓦坯大頭(劃有兩道淺槽的一頭)朝上整齊豎着放在穹頂腿上,穹頂上用四五塊瓦圍繞火眼豎着相對或者相背排列,第二層第三層往上每一層火腿上的瓦都要相互錯開一點,讓火腿之間的火道慢慢變窄,在穹頂中間也是一樣用瓦圍繞的火眼往上逐漸縮小。不管是火腿之間的火道還是火眼,都不能堵塞,要一直通到窯面。

這個時候燒窯的人就點火燒窯了。燒一次窯要用八到十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燒柴大約一萬斤。前幾個小時預熱,中間幾個小時把下面的瓦燒紅,後面的幾個小時則讓火從下往上逐漸燒紅。

快燒到上部的時候,負責技術的燒窯師傅,就用火把在火道或者火眼上面引火,讓火苗從火道或者火眼燒出來。火苗燒出來也是分片的,有時是從中間先出來,有時是從窯壁處先出來。技術師傅根據經驗可以判斷出火苗快要出來的地方,就讓燒窯的人把那個地方的火燒大一些。

火苗出來以後,過一會用半邊瓦片蓋上,讓火回燒最上面的瓦坯直到燒紅,就用透氣性好的砂土蓋上,如此往復。等到所有的火道和火眼周邊的瓦坯全部燒紅蓋上瓦坯片以後,下面燒窯的人就不燒了,將砂土柴灰用水潑溼把窯門封堵起來。窯上面用砂土全部覆蓋大約一尺厚做成圍堰,圍堰裏面倒滿水,讓水慢慢下滲,邊下滲邊加水,直到技術師傅根據經驗判斷讓停止加水爲止,這個時間大約需要三天。

在上面覆蓋砂土的同時,還要將砂土柴灰用水潑溼把窯門封堵起來。這樣悶着大約一個星期,就可以扒開砂土降溫,一天以後就可以出窯。燒出來的新瓦呈灰白色,如果沒有燒熟,或者水沒有滲透,瓦就會呈暗紅色,強度也沒有灰白色的瓦硬。

當時燒瓦窯的技術師傅是風華正茂的遊承芳叔叔,他不僅僅是燒窯的技術師傅,還是壪裏種西瓜的行家裏手。灰白色的瓦,時間長了就會慢慢變黑,又因爲新瓦的內弧面有紗布印子,所以又叫做黑布瓦。

由於離開家鄉四十多年了,做瓦工具的名稱已經不能完全記得清。但是,做瓦燒窯的工序還是蠻清楚的。在寫這些文字之前,我曾經委託壪裏的一個侄伢問壪裏當年做瓦的人,是否還保存有做瓦的工具,再一個就是看當年的瓦棚瓦窯還在不在。想讓拍一些照片附在文中。

得到的答覆是,幾十年了,時過境遷,壪裏變化太大,當年做瓦的人有的已經作古,魂歸天國,有的離開故土,移居他鄉,健在的只有個把兩個人,也沒有保存那些工具,瓦棚早已蹤跡全無,瓦窯也因爲修高鐵及壪里人做房子挖得不見影。

回首當年,居者有其屋是父母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做新房子是父母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們含辛茹苦,勤勞奮鬥,爲的就是有屬於自己和孩子們的一座新房子!如今,土磚有了,需要添的新瓦也有了,伯伯嗯媽準備嘠勢做新房子了!

投稿&聯絡:[email protected]

本文作者綠林瑞竹授權印象黃陂發佈

關於作者綠林瑞竹,男,黃陂長軒嶺人,曾就讀於黃陂三中。1978年離家赴陝謀生。現已退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