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份,即墨城西某項目率先開啓了降價促銷,且因降價幅度太大,引起了不小的市場反應。人們都認爲,降價的口子撕開後,從城西板塊到創智新區再到藍谷,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蝴蝶效應。誰曾想到,僅僅在一個月後,創智新區的多個項目開始玩兒起了漲價策略,多個項目在售樓處顯眼位置發佈了漲價通知:2021年1月1日起,全線產品價格上調!

這讓人不禁疑惑,開發商如此任性,難道是即墨樓市的春天來了?

樓市趨冷,即墨走下“神壇”

在撤市劃區前,即墨的房地產市場並不發達,在售的樓盤基本上滿足了當地人的購房需求。但近三四年時間裏,即墨樓市一度被推上“神壇”,成爲青島房地產市場最火的片區之一,特別是土地市場,異常火爆,“地王”頻出、多宗高價地塊成交……這些都成了常態。

撤市劃區以及地鐵11號線的開通,對於即墨樓市來說是接連而來的兩大利好。再加上對比主城區的高房價,彼時萬元現的即墨是當之無愧的價格窪地,因而承接了大量主城外溢的購房者。其中藍谷、創智新區等板塊都說剛需和投資置業者的初選之地,新入市的項目經常會出現成交“滿棠紅”,哪怕是一些沒什麼名氣的項目,都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然而,隨着樓市政策的收緊,房地產大勢發生鉅變,即墨也漸漸有了下行的苗頭。

因爲前期過度炒作,即墨的房價高漲,藍谷板塊一度到達2萬/平。虛高的價格碰上緊縮的行情,導致新房銷售不暢,開發商的資金壓力越來越大。

降價無果,難以拯救低迷樓市

火爆的土地市場是一把雙刃劍,既爲即墨樓市帶來了熱度,也埋下了隱患。最好的例子就是即墨城西板塊,相鄰的幾個地塊被開發商瓜分,之後十幾個項目同時期入市,帶來了一波集中供應潮,直接導致了供求失衡的局面。再加上這些項目大多是面向剛需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從而使得開發商在定價的時候異常謹慎,彷彿成了棘手難題。但因爲個別樓盤釋放的驚爆定價,令競品項目壓力驟增,引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其他樓盤不得已只能跟進。

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在與競爭對手以及購房者的博弈之間,“以價換量”成爲了市場常態,多家項目開啓了短兵相接的價格戰,經歷着一場溫水煮青蛙般的長痛。但價格戰無異於“放血”策略,最大的後遺症就是對項目及品牌,甚至整個板塊產生的負面影響。

但爲了清庫存,爲了完成年度業績,開發商只能選擇透支自身的含金量,促銷手段花樣百出。首付分期、0首付、案場折扣、買房送車位、送家電等等,有些項目甚至“毫無底線”的降價。

按照以往經驗來說,促銷打折是最直接提升銷量的方式,可是從實際效果來看,成交量上幾乎沒有產生任何浪花。這對於即墨樓市的信心,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畫風突變,多盤揚言要漲價

降價並沒有換來銷量的增加,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已推房源難消化,新盤又源源不斷上市,整個即墨樓市的供求關係愈發緊張。於是,走投無路的開發商祭出了最後一招——逆勢漲價。

企圖營造漲價的勢頭,利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來逼定購房者。

但漲價靠譜嗎,消費者買單嗎?

恐怕預謀漲價的開發商還是沒有意識到,樓市行情已經變了。放在幾年前,同一板塊幾家開發商同時漲價,市場反應的確是不同凡響。但現在市場行情平淡,穩定房價是當下市場的大基調,通過跟風炒作、製造漲價假象來刺激購房者的套路早已行不通了,這種掩耳盜鈴的方式,反而會引起購房者的排斥情緒。

開發商要謹記,大勢不可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