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勒惠支作为20世纪德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作品中极具力量的表现手法把人道主义精神和不屈抗争的强大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残酷的战争和动荡的社会中,为饱受战争摧残、穷困潦倒的社会底层人民发声。本次展览呈现出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那些经典作品,全面回顾珂勒惠支波澜壮阔的一生。

1931年,珂勒惠支的作品被鲁迅引进中国。当时的青年版画家们以她为榜样,掀起了一场新兴木刻运动,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开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战争与黑暗社会体系的抨击,和对社会底层生命的珍视都是作品中给出的强有力的信息。

1936年鲁迅为珂勒惠支出版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构图饱满稳定,精准又肆意的技法还融入了雕塑的力量感。展览作品涵盖了珂勒惠支的标志性阶段,以精细的铜版画为主。清晰地描绘出艺术家人生中每个时期的经历,以及那些璀璨又悲壮的,迸发爱的每一个瞬间。

·部分展品·

凯绥·珂勒惠支《暴动》,铜板蚀刻版画

29.9 × 31.8cm,1899

珂勒惠支的作品中版画种类十分丰富,《织工的反抗》是第一套由6幅铜版画和石版画组成的组画。版画中强烈的黑白对比和丰富的层次内容都是不可替代的有力语言,丰满的情绪塑造出悲剧的力量。这套组画取材于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暴动史实。

凯绥·珂勒惠支《收场》,铜板蚀刻版画

24.7 x 30.7cm ,1897

凯绥·珂勒惠支《站着给孩子喂饭的母亲》,铜板蚀刻版画

20 × 15.3cm,1928

凯绥·珂勒惠支《自画像》,蚀刻版画

10 × 14cm,1912

·立体呈现·

“她的艺术是阴郁的,虽然都在坚决地动弹,集中于强韧的力量,这艺术是统一而单纯的,非常之逼人。”

——德国批评家 阿万那留斯

-01-

将作品以逐帧动画的形式呈现

其中阴郁的情绪

民众对死亡的恐惧和残酷的生活

通过一根根动起来的坚韧线条进行情绪宣泄

无声的悲鸣贯彻在她的作品中

即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会为之动容

-02-

全方位的生平梳理和纪录片

建立出一种“跨时空”的双向互动

对信息进行了高效的传递

-03-

看展+体验

美术馆的WORKSHOP

推出木刻版画体验

希望通过交互式的体验模式

让观众全面了解版画的创作过程

与艺术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亿达时代美术馆 版画工作室」

·凯绥·珂勒惠支·

1867年7月8日凯绥·珂勒惠支(Kthe Kollwitz)原名凯绥·勖密特(Kthe Schmidt),于出于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1884年开始在柏林艺术学院学习,后在慕尼黑继续深造。

1885-1886年师从斯滔发·培伦(Karl Stauffer Bern,1857-1891)。

1890年创作了第一批铜版画。

1891年与医生卡尔·珂勒惠支(Karl Kollwitz, 1863-1940)结婚。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她的小儿子彼得被征入伍后在比利时阵亡,年仅18岁。

1919年师从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lah, 1870-1938)开始学习木版画。

1921年珂勒惠支的长孙出生。他的父母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去世的珂勒惠支的小儿子彼得,为他们的孩子取了同样的名字。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她被取消了普鲁士学院院士的荣誉称号,并禁止她的作品参加任何展览。

1942年,珂勒惠支的长孙彼得在东部战线靠近勒热夫的地方阵亡。同年,她发表了最后一幅木版画《不要把收获的粮食磨成粉》。

1945年4月22日,在战争即将结束的前几天,珂勒惠支在莫里茨堡去世。9月,她被安葬于柏林。

1979年在中国北京首次举办了《珂勒惠支作品展》,展出了她生平里最重要的作品113件。

·早鸟购票链接·

策展人:白哲 学术主持:孙越|主办:亿达时代美术馆|协办:马俊版画收藏工作室、北京奇见展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敬请期待|2020.12.25

深焦读者福利

主办方为我们提供5张免费的入场券,请大家在留言区说说你对珂勒惠支作品的感受,并标注自己是否在北京,我们将选择点赞数最高,并且在北京的读者,送出入场券~

相关文章